景观故事:

编者按:越战对美国人是一场噩梦,多数人为此付出了代价。位于华盛顿宪法花园西北角的“越战纪念碑”颠覆了以往纪念碑的形式,以横卧在草坪上的一段V形墙来铭刻死难者名单,采用黑色质感的石材来揭示那段黑暗的历史,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让参观者肃然起敬。而这个极具争议的作品的设计者,是一位当时年仅21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她的另一个身份可能更容易被华人所认同——林徽因的侄女。当时,作为出书茅庐的建筑系学生,加上她的性别及华裔身份,使她遭到了同台竞争者、政客以及思想保守的老兵们的无数诟病及阻碍,包括攻击与重伤。这个作品,竟成为她职业生涯最艰难的开端,也成就了她往后事业的发展方向。时间检验一切,“越战纪念碑”成为了同时期最具争议的纪念碑作品,林璎也因为她的才华与坚持最终跻身美国名人堂,并成为全美最受人尊敬的华裔建筑艺术家。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林璎自叙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人一直争议不断,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在帮助越南人,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无权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战后许多年都在为此争论不休,而参与越战或战死在战场上的人的亲属,便感到受到了冷落。终于在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请愿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宪法花园)、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年,美国国会同意越战老兵的要求,决定建一座越战阵亡者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年秋,那年我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整个学期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设计,有一个同学,我忘了是谁,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们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我们来到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华盛顿。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必须刻有全部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我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林璎自叙

两个星期以后,林璎做出了纪念碑的模型,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

“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林璎自叙

华府中轴线(大草坪国家公园),越战纪念碑位于中轴线的西段、林肯纪念堂的东北角。

大V造型的“越战纪念碑”,V字的两翼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好比大地裂开的口子,如同美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痕”。

年仅21岁的华裔女大学生、耶鲁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学生所执笔的方案在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两墙相交处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3米高,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这位获胜者就是林璎(MayaYingLin年——)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林璎自叙

“宪法花园”的西北角——越战的创伤、大地的裂痕。

第一次,纪念碑抛开政治性,躺到了地上,让逝者安息,让叼念者亲近。——CCLD

闪闪生辉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依牺牲的日期为序,刻划着多名年至年间在越南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

纪念碑的东翼指向“华盛顿方尖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那么多身价不菲的建筑大师的作品都被淘汰了,一个尚未大学毕业的女孩子的作品,怎么会好?有人说:它像澳洲土著民用的回飞镖,而回飞镖意味着灾难必将重演。有人说:这是地面上的一个黑洞,是麻烦的象征。有人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而不应陷入地下。

“有差不多几个月的时间我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有不少的人都在反对。不仅因为这位越战纪念碑的创作者不是退伍军人,还因为她是一个亚裔。我曾问过一同工作的退伍军人有关那些批评信的情况,的确有人责问过他们,说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纪念碑。”——林璎自叙

一时间各种反对声浪排山倒海而来,自以为是越战老兵和守旧顽固的保守派群起围攻林璎,甚至以种族歧视字眼“亚洲佬(gook)”骂她,他们都看不懂林璎的设计图,主办纪念碑竞图的越战退伍军人协会甚至背叛她,在纪念碑旁另加三个越战军人雕像和美国国旗,设计军人雕像的菲特烈.哈特(纪念碑设计图得第三名)获三十万元酬劳,林璎只得二万元,哈特还带老婆去咆哮林璎。保守派的德州大富翁裴洛(一九九二年竞选总统)、尼克森的讲稿撰述人派德.布坎南和小说家汤姆.伍夫等人大骂“亚裔女子”林璎。幸好华盛顿邮报的建筑评论家艾卡特和他的朋友茱迪丝.马丁为林璎仗义执言,以专家的立场严厉反驳保守派和越战老兵。有部分华盛顿地区的退伍军人对这个设计极为不满,并开始以负面的政治言论加以攻击。他们从当时的内政部长沃特的角度出发对这个设计进行恶意中伤。11月,他们开始传播一份文件,声称评审团的成员中有一个共产党人,并另有四位曾是完全反战主义者。虽然有人曾努力回避媒体对这些背景的好奇,然而仍然没能逃过幕后阴谋的破坏。国会议员亨利·海德在读到这则报导后说,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纪念碑。然后写了一封信给所有共和党议员,请他们联名写信给里根总统,并希望通过总统敦促内政部长沃特阻止这项设计的进行。

面对全国的争议及非难,21岁的林璎坚持自己的主张。她尖锐地指出:“那些附加的东西对于原作无异于一种造成缺陷的入侵行为。她不同意野蛮地将两种风格的纪念碑放在一起的做法。她说:“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我的确希望人们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

形势越来越严峻。幸运的是美国建筑界与艺术界是厚道的,主张学术公正。他们为了平息争论,决定再度审阅一次全部件大赛作品。全体评委再次表决,大家仍然一致认为林璎的作品确实是最好的。就在此时,曾经指挥过柬埔寨入侵的麦克尔戴维森将军对林璎的设计表示了支持,他建议说:“我们可不可以保留原来的设计,同时在边上加一座塑像呢?”他的这个建议最终成为了事情发展的关键环节。年秋,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对设计进行最后的决议。经过激烈争论,国家艺术委员会最终通过林璎的设计。越战纪念碑开始动工后,林璎赴华盛顿监工。

年,纪念碑揭幕,这样一个天才的、杰出的作品终于得以问世。因为她亚裔身份的敏感问题,揭幕日甚至无人提起她的名字。越战纪念碑成为了林璎得代表作,同时也使她的内心遭受到巨大的伤害,之后她很少再去华府看她的作品。

保守老兵们坚持下修建的铜像,在纪念碑一侧,乏善可陈且没有任何修辞及艺术升华。——CCLD

年10月,纪念碑建成,碑面上镌刻着名美军越战阵亡者的名字。

林璎刻意不去研究越南史和越战史,也不从自身亚裔的观点去思考,同时不把越战当成一场悲剧,而是从「死亡也是一种荣耀」的角度出发,又以不贸然破坏华府广场的自然环境为原则,纪念碑向地下延伸,黑大理石碑刻上阵亡人员名字。几乎所有的建筑与艺术评论家都同意,林璎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纪念碑设计风格,为纪念碑的设计立下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商标,她的「越战纪念碑」已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标志。

相信除开那三段爱情故事,林璎的传奇色彩一点都不少于她的姑姑,可惜我们能了解到的太少。

林璎出生于俄亥俄州的阿萨森,是中国首位女建筑师林徽因的侄女。

由于自小在白人环境中长大,她曾表示直到很晚才意识到自己的华裔身份。直到30岁时,她才强烈地想去探求自己的文化背景。在谈到自己设计位于纽约中国城附近的新美国华人博物馆时,林璎表示这是一个与中国有关的设计方案,这对于她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她想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去“了解一些她们自己的传统。

林璎个性有点「孤僻」,她坦承自小学六年级以后就没有亲近的朋友和同学,高中第一名毕业,进了耶鲁以后,自觉「如鱼得水」,非常喜欢耶鲁的环境。林璎的父母亲很少跟她谈到中国的事情,她完全不知道她有个了不起的姑丈梁思成、姑妈林徽音,《纽约客》杂志主笔、纽约市立大学教授路易斯·梅南德访问她时顺便告诉她有关两人的成就,林璎才恍然大悟。

“回首我的童年,那是一段非常与世隔绝的时光。多数时间我都喜欢呆在家里专注于学习,干自己的事情,或者索性一动不动地坐在院子里训练我的小兔子、小松鼠、花栗鼠和浣熊。小动物们在房子里玩耍的时候,我则专心于制作各种流苏花边、蜡模铸银等等。每天放学以后去父亲的陶艺工作室或他所在大学的艺术学院成了我生活中最熟悉的部分。这也使我在某种程度上与俄亥俄直至整个世界所发生着的一切形成了隔离。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对我来说似乎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事。也许是出于厌倦,也许我更愿意把这当作是一种自我回归的方式。如今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我不容易和伙伴们一起相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从来没想过。“

林璎曾到丹麦和日本进修,丹麦人以为她是爱斯基摩人。她在日本钻研禅宗文化,在丹麦则对丧葬文化特感兴趣,花很多时间参观哥本哈根的墓园。

她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年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此外,她还被耶鲁、哈佛、威廉姆斯学院以及史密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在耶鲁建筑学院求学时期完成的“越战纪念碑”开启了她的事业。如今,林璎拥有并执掌着自己位于纽约的工作室,继续设计其他建筑。其中包括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麦里,马丁·路德·金发起民权运动的地方,设计公民权利纪念碑。纪念碑中泉水从一个倾斜的圆盘洒落,有如泪水洒落,有黑人妇女参观时抚摩纪念碑也流下泪水,每年都有数千人前往参观这个纪念碑。林缨也是纪念碑(PWP彼得沃克及伙伴事务所)设计筛选委员会的成员。

林璎是个大忙人,要在纽约苏活区的工作室工作,又要到遍及美欧的工地看进度,更要照顾两个稚龄女儿,她的丈夫是从事照片交易的丹尼尔·伍夫。今年四十六岁、身高约一百六十公分的林璎,虽已名满天下,但她仍不讲究衣着,一名美国记者说她平时穿着就像一个「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她为人极其低调,不喜和媒体接触,亦甚少参加社交活动,年和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一同被选入妇女名人堂,她觉得没什么,她已拥有许多荣衔,二十多年来,华人艺术家在美国各行各业大放异彩。名人追悼会一定找马友友拉大提琴;女星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或有钱的新娘选购礼服一定找王薇薇(VeraWang);找人设计纪念碑、花园和景观,第一人选就是林璎。

年,一部取材自她真实生活的纪录片《林马娅:清楚的幻想》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片名取自她在耶鲁的一次关于纪念碑设计流程的演说。

美国《生活》杂志评她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梁启超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评价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来评价林璎。

本文部分摘自:林璎与越战纪念碑_武安人_新浪博客、越战纪念碑_互动百科、维基百科等;图片来自谷歌、部分由CCLD合成。

塞纳园境联系方式:

-

传真:-

电邮:

qq.







































白癜风怎么预防
白癜风怎样预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dx/1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