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VS航母,谁才是未来的海洋霸主
著:约翰·基根(JohnKeegan)译:刘萌 (上图)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潜艇和航空母舰就已经无可争议地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在这两种武器中,航空母舰的崛起更为引人注目。 然而,日本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航空母舰。在日本战争领导人东条英机看来,潜艇同样在美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统计数字证实了他的分析。美军潜艇不仅摧毁了三分之一的日军舰队—包括其最后2艘航空母舰,还摧毁了日本三分之一的商船队。自二战开始以来,日本有多艘商船被击沉,其中有60%是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所击沉的。邓尼茨在大西洋所做的努力是失败的,但美军潜艇在太平洋上却取得了成功。 年,如果找一位专家来进行预测的话,他很可能会认为潜艇的发展潜力要远远小于航空母舰。在短时间内,航空母舰就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上图)“约克城”号遭到来自日本航空母舰“飞龙”号舰载轰炸机的攻击 第一艘“超级航母”“福雷斯特尔”(Forrestal)号于年下水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排水量达吨,远远超过了年的“中途岛”级(排水量吨,已经是公认的“庞然大物”了),而就在20多年前的年,美国建造的第一艘专用航空母舰—“突击者”(Rangr)号的排水量才只有吨。“福雷斯特尔”级航母所搭载飞机的数量比“中途岛”级要少,但它可以搭载喷气式战机,其性能几乎与陆基飞机不相伯仲,而且能投送核武器。事实上,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于年装备了第一架可以携带核弹头的飞机。随着超级航母的下水,美国海军终于将自己置于国家战略体系的最前沿。超级航母(被部署在地中海和西太平洋地区)装备的“野人”(Savage)、“空中战士”(Skywarrior)和“民兵团员”(Vigilante)系列高空轰炸机,与战略空军司令部相辅相成,令苏联陷入到随时遭受核打击的危险当中。 年,随着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新“企业”(Enterprise)号的下水,苏联遭受核打击的风险被骤然放到了最大。“企业”号如果在航行途中补充了物资和航空燃料,理论上就可以无限期地在海上航行,它可以利用自己的机动性来躲避敌人的空中打击,并由护航编队来击败任何偶然遭遇的敌人。 在“企业”号航母铺设龙骨的四年之前,“鹦鹉螺”(Nautilus)号的下水标志着潜艇也迈入了现代化舰艇的行列,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预示着航空母舰可能不会一直扮演它之前被赋予的角色,即“二十世纪的海洋霸主”了。“鹦鹉螺”号潜艇也是核动力的,它完全摆脱了在水下和水面巡航时所使用的两套又陈旧又笨重的发动机,而且不论在水面还是水下,它都可以以较高的速度(超过20节)航行。“鹦鹉螺”号的体积相当大,排水量超过吨,先进的空气净化系统使它一次能在水下停留好几天。 总之,“鹦鹉螺”号实现了先驱者们的梦想,成为了一艘真正的“潜水艇”,而不仅仅是一艘会潜水的水面舰艇。即便如此,它也还没有成为最重要的战争武器。“鹦鹉螺”号的武器仍然是常规鱼雷,尽管依照当时的技术水平,类似大西洋战役中的护航舰艇肯定是对它无可奈何的,它可以肆意屠杀前者所保护的商船,但这并不代表它已经成为了邓尼茨当年曾寄予巨大希望的“杀手锏”武器。一旦遇到高速航母战斗群及其搭载的强大反潜飞机,“鹦鹉螺”号就不一定能给敌人造成严重损失了,甚至自己还会面临相当大的生存风险。 年,也就是超级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下水的一年之后,美国的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级也纷纷建成服役了。潜艇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那些不伦不类的折中和妥协方案一时间全都烟消云散了,弹道导弹核潜艇一步就跃居到了海军力量的首要位置。毫无疑问,“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是一种“主力舰”,如果这个名词还没有过时的话。事实上,它们已经超越了以往主力舰的地位,而成为了一种国家战略工具,由国家元首直接指挥和支配。因为“乔治·华盛顿”级代表着两种新锐技术的结合:“真正的”潜艇技术以及远程弹道核导弹技术。这些潜艇没有部署任何特别的对海武器,也没有装备任何大炮和鱼雷。它们的武器是16枚“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并借此成为了美国核威慑体系中的一个新组成成分—海基核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艇长是无权下令发射这些导弹的,只有美国总统才能按照具体规定来履行这一职责。 “乔治·华盛顿”号是美国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后来,这一数目发展到了41艘,并在年美苏签订的协议中得到了最终确认。与此同时,美国还生产了大量“鹦鹉螺”号的“直系后代”,即所谓的“攻击核潜艇”。到年,它们的数量已经接近艘,其中最先进的型号达到了30节的水下航速(堪与当时最快的护航舰艇相比),还可以潜入米的水下。在这样的深度下,常规的反潜武器即便使用火箭助推以增加其下沉速度,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攻击核潜艇主要装备各种反舰武器—特别是线导鱼雷,对付敌人水面舰艇十分有效。此外,如果护航舰艇使用主动声呐定位水下目标,就会暴露在核潜艇的反向探测之下,而核潜艇使用的被动声呐只是简单地监测水面船只运动的噪音,并不会暴露自己的位置。 当然,水面舰艇也可以利用被动声呐来探测水下的潜艇。但核潜艇在深海中可以凭借高航速进行大范围机动,因此,无论是使用火箭助推深水炸弹还是用鱼雷,要想击中一艘不断机动的潜艇,都是十分困难的。潜艇和反潜之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关系”,这种情况与19世纪鱼雷舰艇和(鱼雷艇)驱逐舰在水面展开的较量大致相同,没有什么比潜艇种类的日益多样化更能证明这一点了。 (上图)鹦鹉螺号核潜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另一方面,直到潜艇和航空母舰出现之后,远海作战才有了战略意义。在航空母舰和潜水艇的“上下夹击”之下,传统的水面舰艇,,无论大小,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其地位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下降。没有舰载机的保护,水面舰艇无法在激烈的战斗中生存;同样,除非有飞机在附近,否则水面舰艇也无法安全地与敌人潜艇交战—飞机对水面舰艇的作用一开始只是为了把敌方潜艇赶入水下,后来则是为了扩大和加强自己探测和攻击潜入深海的潜艇的能力。对水面舰艇进行“上下夹击”的最终后果是,航母和潜艇之间对立了起来。传统的水面舰艇现在已经被边缘化了,而为了争夺海上控制权,潜艇和航空母舰开始了直接对话。 那么,两者最终谁会取得胜利呢?潜艇和航空母舰的支持者们都深信自己最喜欢的武器系统将会掌控未来。热衷于海军航空兵的人会强调反潜飞机对潜艇的威胁程度以及航母战斗群通过深化护航屏障来保护自己,抵御敌方鱼雷和导弹攻击的强大能力。相比之下,潜艇的拥趸则认为航母的护航屏障并没有这么强大,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水面舰艇(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攻击型核潜艇),只要核潜艇从水下持续不断地发动攻击,那么它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他们认为,航母战斗群的心脏,也就是航母本身,会经历一个不断衰落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不可阻挡的,这样,水面主力舰对海洋的长期统治就会结束。 尽管“预测”是所有战略分析手段中风险最大的一种,但我必须指出,就本质而言,潜艇拥趸的预测要更有说服力一些。只有潜艇才能在海上占有完全的主动权和充分的行动自由。航空母舰,不论其行动方案是什么—在远海水域作战或是在近岸进行两栖作战,都将面临着比潜艇更大的威胁。尤其是,如果航母在海岸附近作战,那它就不仅面临着敌方舰载机的威胁,陆基飞机、陆基导弹和潜艇本身都可以成为它的劲敌。 我们必须承认,潜艇作为海上最强大武器的时代已经来临。它们已经是超级大国之间进行终极核威慑的工具了,当它们从海底无情地环绕着敌人的海岸线行进时,敌人的城市、工业和人口统统都会陷入极度的危险之中。此外,它们现在还是终极主力舰,可以摧毁任何进入自己攻击半径的水面舰队。年前,在驾驶帆船的先驱们冒险进入大海之前,海洋是一片空荡荡的地方,是世界上唯一一块人类没有向彼此部署军事力量的地方。在未来的战争中,海洋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空荡荡的景象,所有的商船和海军舰艇(它们一直在努力保护前者免受敌人的伤害)都会消失无踪。然而,海面上的这种空虚的景象并不真实,在海洋深处,由大大小小的潜艇所组成的新的水下舰队,将延续前辈的步伐,继续争夺海上霸权。 本文摘自《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 从木质战舰到潜艇,从初期的海盗劫掠到二战时大西洋上的大规模海战,在《海战论: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中,约翰·基根除了将“海上战争”的由来道出之外,还集中描写了四次关键性的海战:特拉法加海战、日德兰海战、中途岛海战和大西洋海战。他带我们直面这些战斗的核心,并提供了一个世纪以来海上战争的非凡全景,以及海战的演变过程。他没有谈及太过具体的战争细节,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讲述指挥官的抉择、战时的判断、战争思维,以及战术、部署和新武器带来的改变等问题上,具体分析了它们给海战演变带来的影响。影响战争方式的战略经典层次丰富的海洋战争世界↓↓↓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dx/17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新曝光美航母在南海演练应对ldqu
- 下一篇文章: ldquo在航母上待了天,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