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评华盛顿邮报一部行业电影的多
电影《华盛顿邮报》是今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这部根据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泄密事件改编,描写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媒体与政府争夺自由出版权的电影,再现了纸媒黄金时代的荣光。 和年的《聚焦》不太一样,《华盛顿邮报》像是一部“定制”电影,指桑骂愧,看似是批尼克松,实际是指向特朗普。从铁三角导演表演阵容(导演斯皮尔伯格,报纸发行老板梅姨,总编大人汤姆汉克斯)上也可看出这一点,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去年的金球奖颁奖礼上,言辞激烈地讽刺特朗普,高举“反特朗普”的大旗,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更是好莱坞左翼的精英导演。整个年,特朗普和美国主流媒体的斗争可谓是白日化,电影《华盛顿邮报》则算是好莱坞向总统特朗普发出的一篇“檄文”。 主题先行归主题先行,但电影拍得的确是好。 我觉得新闻系的学生都要看《聚焦》,因为《聚焦》就是一本影像版深度报道教科书,从开选题会,到确立选题分工分头采访,在调查(包括文件资料查询)中分析数据发现隐秘的真相,选题进一步深入,再到一一核实采访,其间遭遇了采访对象不配合,并施加压力,以及对该新闻传播后可能引发的后果预测、矛盾和讨论,最终完成系列新闻报道。看《聚焦》,像是进行了一场新闻业务培训。 《华盛顿邮报》中并不展示这些。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用一些场景带过,当然那场景也非常具有渲染力,记者打字、机器开动,整栋楼都在“震动”,仿佛和时代在共震;从写稿、校对到打字制版,印刷工人按下按纽,零件运转,流水线开始印刷,随机抽取校样,打包装车,卡车在凌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扔下报纸……电影完整并完美再现了纸媒生产和传输流程。相比现在手机上点击发送即可传播,纸媒出版真是仪式感满满,这种严谨有序而欣欣向荣的氛围,令人不由得不对这个行业肃然起敬,心生珍重与向往之心。回想自己,当年部分也是被这种仪式感“蛊惑”,踏入纸媒的吧? 斯皮尔伯格发挥擅长的大片优势,把这部写文化人的电影拍成了一部“战争”片,多线索齐头并进,多性格角色竞相登场,多主题依次展开,多层次渐渐上升,气氛越来越紧张,冲突越来越明确而激烈,一切慢慢汇流,最终在斯特里普颤抖的“LET’SGO,LET’SDOIT”声音中,汇聚到一起。 回到年的华盛顿,彼时,《华盛顿邮报》只是一家地方报纸,纸媒竞争异常激烈,大家每天都在抢头条,找爆点。一方面,兄弟报纸(如《时代》)总是能抢到政府独家内幕,另一方面,总统办公室拒绝邮报的白宫女记者去报道总统女儿的婚礼,因她文风太犀利。主编大人汤姆汉克斯每天焦头烂额,为每日的头版头条费尽心思,甚至让实习生偷偷跑去《时代》,看看那位以报道越战问题著称的记者尼尔西恩在干嘛——他三个月没写稿了,肯定是在憋什么大招。实习生还搞笑地问了句:这合法吗?(年轻人涉世不深)。与此同时,为了增加现金流,董事会建议报纸上市,发行人格雷厄姆夫人忧心忡忡。偏偏在这时,《时代》出了大新闻,刊登了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指称美国数任总统多年来在越战问题上对国民撒了谎,引起了轰动…… 看《华盛顿邮报》和《聚焦》一样,需要更多一点耐心,如果再多一些美国政治和新闻背景的了解,那么观影就会成为一种享受。当你在电影中听到“保证出版自由的唯一办法,就是继续出版”,“新闻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我们不完美,但我们一直在追求它,这就是工作,很棒,对吗?”……谁会不热血沸腾呢? 梅姨的表演是帝师级的,是她将《华盛顿邮报》一部媒体争夺言论自由的出版权而与政府展开较量的“行业电影”、“政治隐喻电影”又提升了一个维度,还成为了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斯特里普表演的层次感在《华盛顿邮报》中特别分明,电影中,她饰演的格雷厄姆夫人本来是临危领命接手报纸(丈夫去世),开始极不自信,开上市董事会前要提前演练,说话也磕磕绊绊;和主编本(汤姆汉克斯饰)约了吃早饭,不小心撞倒了椅子;主编异常强势,梅姨跟他说希望报纸可以多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fg/11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来吧孩子,让我拥你入怀hellip
- 下一篇文章: 早已对华免签,还被评为一生必去的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