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全世界只有一个她她的一生皆
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 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梅虽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吻梅香梅饮雪, 梅雪共舞入画廊。 她是一个如梅般的女人, 既有梅的香气也有梅的傲骨, 她出身名门世家, 19岁就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战地女记者; 她有着一段大胆的异国忘年恋, 她是走上美国政坛的第一位中国女性, 她是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美国八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 她促进了台湾和大陆的两岸合作, 她是中国几任领导人的座上宾, 邓小平夸她: 全世界也只有一个她。 她的知名度,在海峡两岸, 及中美两国之间无人能出其右, 她被称为真正的中国女儿, 是女人中的女人,一生皆是传奇,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我们不能不说她! 她,就是陈香梅。 陈香梅在年6月23日, 出生于北平的名门世家, 家中六个姐妹,她排行老二。 父亲陈应荣是牛津大学的法学博士, 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 母亲廖香词曾在, 英国、法国,意大利, 学习音乐和绘画,会说六门外语。 那个年代战火纷飞, 本是大小姐的她, 也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年,七七事变后, 她随全家流亡到香港。 因资金短缺,过得极度困苦。 而她母亲的病逝, 更是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 廖香词病逝时年仅45岁, 但她的观念和睿智, 却影响了女儿陈香梅的一生。 廖香词认为: “女人要有女人的气质, 随时随地像个淑女。” 穿着得体,举止大方, 是一个女人最基本的优雅。 有一次小香梅在母亲面前, 说了一句穷酸表兄的坏话, 没想到母亲严厉的告诉她: “淑女应该居心仁厚。 一个人的出处和成就都是次要, 要紧的是能把握人生的真义。” 年12月,香港被日军占领, 她的父亲又远在美国任职, 最有见解的她,意识到香港不宜久留, 以和那个年纪毫不相称的勇气, 带着妹妹们离开香港,开始逃亡之旅。 跋涉几千里,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经澳门、广州……最后辗转到了昆明。 将妹妹安顿好以后, 在美国的父亲联系上了她们, 要姐妹六人都去美国学习, 只有她果断地拒绝了, 她有着一颗滚烫的爱国心。 她说: “我不能在祖国受难时离开她。 我要工作,要尽我对祖国的责任。” 她先是入读岭南大学, 后因才学出众, 19岁就被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聘用, 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战地女记者。 因为这份工作,她遇到了此生挚爱。 陈纳德是赫赫有名的, 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 是大名鼎鼎的美国飞虎队指挥官。 年春, 他应蒋介石、宋美龄的邀请, 到中国亲察中国空军。 考察快结束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看到中国百姓深受战乱之苦, 他下定决要协助中国。 他在美国召集了多名志愿飞行员, 还有多名机械人员和文职人员, 组成了后来震惊世界的飞虎队! 飞虎队来到中国, 在中国上空与日本飞机作战, 以寡敌众,威震长空, 保护了苍穹之下一个又一个中国百姓, 那些头部画着鲨鱼头的飞机, 被中国人誉为空中的猛虎, 陈纳德也成了中国人眼中的保护神。 而蒋介石和宋美龄, 无意中成了陈香梅和陈纳德的媒人。 (阅读蒋介石的故事点击此处) 在上了6个月的班后, 陈香梅被派去出席记者招待会, 她是那天招待会上的唯一的女记者, 她穿着阴丹士林旗袍,美丽而青涩。 陈纳德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招待会, 他身着帅气的飞行皮夹克, 一头黑发让他带上了些许东方味道, 虽然面容有饱经风霜的苍老, 但眸子却如鹰般精光四射。 青涩而紧张的陈香梅, 在记者招待会上并没有机会, 向陈纳德提出问题。 就在她转身将要离开会场的时候, 陈纳德却主动叫住她,寒暄了起来。 原来陈香梅的姐姐陈静宜, 正在十四航空队当飞行护理, 而她们的父亲陈应荣时任中国驻美外交官, 与陈纳德将军是故交, 飞虎队员到中国的签证也都是他协助办理的。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 那年陈香梅才19岁, 而陈纳德已经51岁了。 她对他的第一印象是: 这个人具有惊人的毅力, 和无畏的勇气与超人的智慧。 他对她的印象是: 这个女记者和其他人不一样! 后来,她又采访了他很多次, 按照规定, 陈香梅每次采访不能超过10分钟, 但由于陈纳德每次都谈得忘乎所以, 常常超过了这个时间。 他们心有灵犀,互生情愫。 陈香梅说: “这是我们心灵相融、 默契的开始, 这种默契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 年的夏天, 胜利近在咫尺。 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 这样一支由退役军人乃至律师、 医生组成的业余空军, 驾驶着英国人不要的老型飞机, 与不可一世的日本人作战, 飞虎队屡战屡胜,大大提振了, 当时正处于抗战低潮中的中国人的信心。 在黑暗的岁月中, 那些喷着鲨鱼嘴的飞机, 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幻想与希望, 陈纳德带领的飞虎队功不可没。 遗憾的是, 陈纳德由于反对空军改组失败, 在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两星期前, 提出了辞呈, 他虽实现了打败日本人的抱负, 却没有机会欢庆最后的胜利, 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告别仪式上, 中国人的狂热与眷恋, 给了这位沮丧的将军莫大的安慰。 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重庆, 他们挥舞着飞虎队的标志, 高喊着陈纳德的名字, 这是陈纳德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 蒋介石授予陈纳德中国最高勋章, 他成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 陈纳德离开之时, 陈香梅赶来和他道别, 他们互相望着对方, 手紧紧握在一起,迟迟不肯分开。 他突然抱住了她,然后弯下腰, 深情地吻着她。 她虽然不知所措, 却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幸福, 一切水到渠成。 她清晰地听见了他那坚定的话语: “我会回来的!” 4个月后,一则新闻传遍美国, “克莱尔·陈纳德少将已在旧金山搭机, 前往中国上海, 他拒绝同记者谈此行的目的。” 三天后, 陈香梅以记者的身份前往江湾机场。 陈纳德一下飞机就看到了, 记者群中的陈香梅, 他惊喜地喊“安娜,安娜”, 并朝她快速走过来, 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许久没有分开,旁若无人。 夜晚他们相约共进晚餐, 突然,陈纳德深情的跟陈香梅说道: “安娜,我现在是个自由人了!” 陈香梅吃了一惊: “你是说你和你的妻子……” “我们离婚了”, 陈纳德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 志趣、价值观都不同……” 他握住了她的手,说: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 而且我想你也一定知道, 我爱你,我要你嫁给我。” 她眼含热泪,接受了...... 那个年代,嫁给外国人会饱受非议。 更何况,陈纳德比她大了整整32岁, 比她爸还大一岁呢! 在当时来说, 这段大胆的异国忘年恋, 是世俗所不能够容忍的。 可她毕竟不是寻常女子, 面对真爱竟毫不怯懦。 怎样让她的家人同意这门婚事, 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陈纳德果然是个优秀的军人, 定下策略后,层层攻破。 每次见到陈香梅的外祖母, 他就送上美丽的玫瑰花, 见到陈香梅的外祖父, 他就陪他喝酒聊往事。 他还是个桥牌高手, 陈香梅的外祖父母也都喜欢玩。 于是,他就天天陪两位老人打牌, 每次还都不着痕迹地输了。 她的父亲听闻此事后, 急忙从美国赶回来。 他劝女儿: “他年纪那么大,你还很年轻, 如果他过世了,你怎么办?” 陈香梅却坚定地回答: “没有关系, 我只要跟他在一起,五年、十年我都愿意。 我宁可要轰轰烈烈而短暂的炽热爱情, 也不愿意过一辈子, 平平淡淡没有涟漪的生活。” 从年相识,到年12月底, 他们的这段感情, 才终于得到了亲人的祝福。 他们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她披上了白色的婚纱, 他穿上了美国空军中将的军服。 在0朵白菊花的花架下, 互相承诺终生相守。 他用缴获的日本军刀切开大蛋糕, 宾客们纷纷举杯祝贺。 克服重重困难后, 一对佳人终成眷属。 蒋介石夫妇,特地给他们送了, 象牙雕刻和一对江西瓷制灯台做贺礼, 还派了叶公超先生从南京到上海来致贺。 这场婚礼是当年, 最具轰动性的大新闻! 中美各大主流报纸都报道了此事, 还刊登了两人深情拥吻的照片。 婚后陈纳德常常对人说起: “我数十年来如今才尝到真正的快乐!” 婚后的陈纳德夫妇, 始终恩爱得像一个人似的, 陈香梅则常常对人这样说: 西洋人以结婚为爱的坟墓, 因为两人相悦到极点时, 爱也走到终途, 在那时结婚,已淡然无味; 东方人以结婚为爱的开端, 因为未结婚前两人相知不深, 甚至根本不认识, 然后才领略人生的温暖。 陈纳德是美国人,我是中国人, 我们把东西习俗来一个折衷, 恰到好处,永无止境。 年2月8日, 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在广州诞生。年3月10日, 第二个女儿在香港诞生。 两夫妻到台北时, 蒋介石问起他们孩子的中国名字。 一听还没有取,就当即给她们取了: 一个叫美华,一个叫美丽。 两个名字含义接近, 是美丽与娴雅之意。 宋美龄还亲自当了她们的教母。 (阅读宋美龄的故事点击此处) 遗憾的是, 他们的爱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注定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差32年,就意味着, 她不得不面对先和他说再见的那一天。 年夏天, 陈纳德的慢性支气管炎, 日趋严重,每日剧咳不止。 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癌。 病痛折磨得他无比憔悴, 而她每天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 宋美龄特地亲自来探望陈纳德, 还带了蒋介石致他的手书。 当时癌细胞,已经蔓延到了他的喉部, 他不能说话,只能笔谈。 陈香梅不愿就此放弃, 他赢了那么多场战斗, 怎么能就这样输在这里? 她给他写信,鼓励他: “我无从思及没有你的来日,或没有你存在的生命——你一定要活下去!真实的爱绝不畏惧死亡,因为爱的主要责任是生命。亲爱的,请打败这场仗——以爱心、坚毅、信心与希望做为武器。” 他回信: “我绝不会在不战之下,投降于致命的疾病或任何其他敌人。你可以确知,我决定在最艰苦与最绝望的情形下,为与你们一同生活更多的年月而奋战。离开你的残酷和寂寞是太可怕而不敢想象的。” 情深至此,感天动地, 却没能感动那无情的死神。 年7月27日, 飞虎将军陈纳德离开了人间, 享年67岁。 在极度的悲痛中, 她写了一首《雪》, 作为对丈夫陈纳德的祭礼: 有一个人,和我度过许多个冬天;有一个人,和我度过许多个雪天。冬天去了又来,雪天来了又去,可是那个人一去不回。一去不回!那个人和我,我和那个人,我们度过多个冬天,多个雪天。雪后会有阳光,冬后会有春天,但那遥远的昨日,埋葬在雪天。埋葬在春天,到如今再没有踪影,也没有回声。 那年陈香梅才33岁, 还带着一双未满10岁的女儿。 有人觉得,这段爱情实在太不幸, 两个人一起度过的光阴真的太短了。 但真正的幸福, 绝不是时间长短所能衡量的。 她说: “曾经爱而又被爱过的人, 今生今世当无遗憾。” 从相知、相爱到相依, 短短十余年,如昙花一现, 却也绽放过,绚烂过。 不管年龄差距,不管岁月无情, 只管情深似海,只管痴心不改。 如果不能相濡以沫到白头, 只要彼此曾深深地相爱过,就已足够…… 他们谱写的恋歌足够荡气回肠! 陈纳德一去世, 他创办的民用航空公司, 就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派人接手了。 年,律师通知她, 要到美国处理陈纳德生前的产业, 以及他和前妻、子女之间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事情,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于是,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女儿, 移居到了美国华盛顿。 一个中国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在异国他乡处理如此繁杂事务, 困难可想而知。 她也无数次感觉到绝望, 但她没有放弃。 她开始学英语, 学服装设计、烹饪和美容。 为了维持生计,她到处找工作。 年,她开始在乔治城大学, 主持机器翻译的研究。白天工作,晚上教中文和读书。 她还特别请了老师,专门学习演讲。 因为她发现,大人物, 大多都有着非凡的口才。 之后,有着非凡勇气和魄力的她, 以个人经历和中国问题为题, 在全美开始了巡回演讲。 在很忙碌的情况下, 她竟然还完成了一本《中英文简繁字字典》, 于年出版,这是第一本, 介绍简体字的中英文字典, 之后被美国各大学采用多年。 身在异乡的单亲妈妈, 她的风姿丝毫不减, 随着岁月的沉淀, 竟然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陈纳德去世后还不到一年, 就有好几个人向她求婚, 那些人对她说: “安娜,你一个女人住在华盛顿, 怎么应付得了?让我来照顾你吧。” 而她却总是笑着回应: “我要葬在阿灵顿军人公墓, 陈纳德将军的身旁,不能改名换姓。” 如果她找一个男人,托付自己, 那她在美国的日子一定会轻松很多, 但她却此生不愿再嫁, 她爱的,只有将军一人。 陈香梅在家中经常题写一句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陈香梅常说:“飞虎嘛, 就是勇敢,勇猛,胆大,担当。”一个女人遇到了这样一个男人, 她就定格了。 她时时怀念自己的丈夫, 在情感无处宣泄之时, 她就把自己与陈纳德的爱恋写成了书。 《一千个春天》在纽约出版后大热, 一年之内就销了二十版。 这本书还成为了年《纽约时报》, 书评上的十大畅销书之一。 她总是怀有常人没有的勇气, 在随波逐流的时代, 她却选择逆流而上。 保持自我的精神自由和心智独立。 她曾勇敢地追求了自己的爱情, 她曾勇敢地在陌生国度重新出发, 而这一次,她勇敢地进军政界和商界。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她的虚心和傲骨, 最终大获成功, 成为了撼动世界的力量! 年,她成为第一位进入白宫的华裔。 年,她开始进入华人参政的主流社会。 年,她成为美国航空公司, 第一位女副总裁。 并加入美国大银行,成为第一位亚裔董事。 年,她被选为, 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从肯尼迪到克林顿, 先后美国八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 她参与并见证了众多重大的历史时刻。 而她在美国获得荣誉和地位之时, 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的女儿。 她不止一次地说过: “不管我手中持有何国的护照, 血管里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 她在白宫里“穿旗袍,讲中文”。 她的名言就是: “只要中国人能扬眉吐气,我心愿已足” 年, 她作为里根的亲善大使访问北京, 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 邓小平将她安排在第一贵宾席, 位在美国参议员史蒂文斯之前。 邓小平风趣地说:“陈香梅坐第一, 史蒂文斯先生坐第二。 因为参议员在美国有一百个, 而陈香梅嘛,不要说美国, 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她一直关心着两岸的发展, 是她最早向台湾当政的蒋经国, 提出开放两岸探亲问题。 并短短几个月,就促成通过了, 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规定。 年初, 她组织台湾工商界人士赴大陆考察。 在西方国家想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之时, 她毅然率领了一个庞大的, 台湾工商界投资考察团抵达北京。 此举在当时震惊了世界! 之后不到半年,台湾当局就正式, 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商务活动。 她为中国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她还十分关心中国教育问题, 她认为教育是立国强民之本: “有好校长就有好教师, 有好教师就有好学生, 有好学生就有好公民, 有好公民就有好社会, 有好社会就有好国家, 有好国家就有和谐幸福生活”。 早在年,陈香梅就开始, 在中国大陆设立专项教育基金, 支持在艰苦条件下, 坚持办学的教师和优秀学生。 她先后出巨资, 奖励中国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 二十多年来,她多方奔走筹集资金, 设立了“陈香梅优秀校长奖”, “陈香梅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共奖励支持了余位, 在边缘贫困地区工作的一线乡村教师。 她还出资招待, 西北地区优秀教师到北京游览, 这些人可能一辈子未曾到过北京, 让他们开眼界也就等于, 开了大西北成千上万学子的眼界。 年,她启动了“香梅千校工程”, 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年,85岁高龄的陈香梅, 成立了“陈香梅公益基金会”。 她希望基金会, 能支持那些能够快速回馈社会的项目, “好老师影响着社会, 会回馈社会, 一定要让公益的价值循环出来。” 她总是强调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最怕的是沉淀, 如果不能被循环出来的话, 就没有意义了。” 她还鼓励自己的女儿陈美丽, 继续传承自己在基金会上的工作, 她说: “我希望这个基金会能承续下来, 促进中国跟美国之间发展更好的关系, 多做好事,多多努力。” 几十年来, 她一直是中国几届领导人的座上宾。 年9月2日, 中国最高领导人, 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 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颁发纪念奖章,90岁的陈香梅获此殊荣。 在为中国教育尽心尽力的同时, 她百忙中拿起笔, 写下岁月沧桑, 和世间最深层的真理。 她已经著有《往事知多少》、 《留云借月》、《一千个春天》、 《陈香梅的散文与诗》等, 中英文著作四十余部。 她还抽时间给香港的《文汇报》、 《大公报》等写专栏。 她说,“我这支笔从来没有生过锈, 我对世界始终充满关怀。” 到了92岁高龄, 她依然精神抖擞,充满活力! 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永远不会退休”。 然而前不久噩耗传来, 陈香梅于年3月30日, 在华盛顿家中过世,享寿93岁, 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一个人的质量其实, 是与梅花相似的, 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 陈香梅人如其名, 品格如梅花, 灵魂有香气, 她是痴情无比的妻子, 是知道感恩回馈的中国人, 温柔的她也曾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 在世界的舞台上, 暗藏着一股强大的中国力量! ?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fg/13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她拥有震惊世人的美貌,却没有半点绯闻,
- 下一篇文章: 音讯隔绝30年,马英九母亲与湖南宁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