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比肩华盛顿的中国落榜生,在海外创立
文章来源:网易公开课(open63) 提到落榜生这个词,多半是有超乎寻常的故事要说。 那些落榜了、又被注意到的人,往往都是真正改变了什么。 描述这群人的故事,总要用到“逆袭”一词——它出自日语。 94年在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中出现“逆袭”,年流入中国的译版,保留了原词,没有翻译成“反击”,后来在网络游戏中被用得多了,渐渐成了流行语。 一个日本舶来词,个中含义却早被几百年前一位中国的“落榜教书先生”,用尽一生深刻诠释: 他从未考取功名,却被印尼前总统瓦希德盛赞为“可与华盛顿比肩的人物”; 在梁启超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中,被评为“中国历史上八大伟人之一”; 新加坡开国总理甚至将自己自比为他…… 他是罗芳伯。 做该做的事,想该想的人——总有机会扭转局势、反守为攻,逆袭命运。 落榜二十年 农村教师变淘金工人 多年前,广东客家人为了赚钱,“下南洋”淘金。 这群人里出了个奇人。 罗芳伯,生于年,祖籍广东嘉应州(现梅州)。和多数不凡伟人的经历一样,他自小就有不俗的气概。 年少“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性格好,人缘佳。更重要的,他文武双全,既读得了孔孟,也当得了大哥。 主角光环再耀眼,偏偏也都毁在这人不是考试型选手上。 他一边在私塾教书,一边苦学儒家经典想中举,也就是考上古时候的“公务员”。 屡试屡败,屡败屡战。 说来也怪,直到34岁,自己的学生都进京赶考了,号称“文武双全”的罗芳伯连一个乡试都过不了。 他生活窘迫,出头的希望十分渺茫。 罗芳伯破落的故居/纪录片《下南洋》 罗芳伯没有一条路走到黑。当不上公务员,生活还是得继续。 听闻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矿产丰富、人力稀缺,被华人称为“金山”。 生活落魄的罗芳伯搁置了当公务员的想法,和一百多个亲戚一起下南洋,从一个教书先生“转行”去淘金。 纪录片《下南洋》 那么,“失败者”的人生就此迎来转机,淘金发财变首富? 别急,并没有。 2 冷静发挥自身优势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刚到“金山”,罗芳伯就发现事情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当时的婆罗洲被20个马来王国割据,华人在那里以家乡为单位聚集成了小组织。 婆罗洲生存条件恶劣,比起外族对华人资产的虎视眈眈,更危险的正是华人内部的自我斗争。 不仅消耗了彼此同仇敌忾的胆识,更让外人有了可乘之机。 华人在婆罗洲 就在多方势力打得你死我活时,他淡定地在异国重操旧业,教起了书。 罗芳伯发挥自己的口才优势,当地华人集团起冲突时,他就在中间调节。 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不盲目从众,在安全的范围内,不冒险,将优势最大化发挥——这也只是罗芳伯的格局超乎常人的第一步。 一家印尼公司对淘金的华人团体一直虎视眈眈,企图夺下金矿,而且他们手中有武器,对当地华人的威胁一天比一天更强。 这种局面下,如果内部也不稳定,无异于自毁。 眼看敌人就要打到家门口,罗芳伯坐不住了:华人要想活命,除了团结,已经别无他法。 他决定建立一个属于华人自己的组织。 才到坤甸两年,虽然因为教书育人,罗芳伯的口碑人尽皆知。 但对于团结整个华人群体来说,他的威望还不是很足。 罗芳伯找到当地的一位老者:陈兰伯。不需要陈兰伯出很多实际力量,罗芳伯借着他的名望成功团结人心。 一位颇具威望的长者带来的“品牌效应”,让更多华人放心跟随。 兰芳公司的印章 罗芳伯就此当了万人之上的统领? 也没有。 就在他凑齐了00多个兄弟帮手建立“兰芳会”后,主攻农业,刚开始进行商业运作,就被“天地会”的残余势力盯上了。 明末清初,民间组织“天地会”劫富济贫,自称是一个“苦力劳动者的自卫反暴的秘密结社”,行了多次反抗活动后,天地会的反清性质愈发明显,后被镇压。 一部分会员不得已逃往海外,到了婆罗洲的这一批,就在此以“天地会”的名号壮大势力。 来到婆罗洲的天地会成员,在罗芳伯成立兰芳会前,已经垄断当地的农业。 为争夺利益,“兰芳会”和“天地会”发生了争斗。不敌对方人多势众,兰芳会惨败。 考试考试不行,打仗打仗不行,但幸好罗芳伯不是纠结于此的死脑筋。 他没有继续硬碰硬地和天地会较量,带着自己的弟兄逃到了东万律(今坤甸,印度尼西亚城市,西加里曼丹省首府)。 三年后,建立起了正规的“兰芳公司”。 西加里曼丹首都坤甸/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赶走“兰芳会”后,“天地会”因垄断势力过于强大、农产品随意定价,让当地人民生活得很困难,引起金矿矿工们的强烈不满。 矛盾不可调和,十多家金矿的矿工们和“天地会”发生了多起激烈的冲突。 婆罗洲地区的多名残余天地会会员,就这么被剿灭了。 “强盗”消失,婆罗洲也失去了农业帮会。 这时,金矿的工人们想起了罗芳伯。 3 以大局为重 顺势而为团结同好 虽然身处乱世,但罗芳伯因价格公道、为人口碑好,借势让他小小的兰芳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曾经的天地会和金矿对着干,罗芳伯却联合金矿的势力,让兰芳公司很快成为婆罗洲最大的华人联盟之一。 而接下来一系列的整合、吞并,以及建立严密的管理结构,将兰芳公司的业务发展至不限于农业、采矿、商业等多种行业,让兰芳公司“碾压”所有竞争对手,成为坤甸一带权威的华人组织。 和如今的公司不一样的是,兰芳公司不仅重视商业发展,也同时非常重视军事。 他们有自己的部队,对内消除异己、对外同仇敌忾,具有其他华人组织都没有的超强凝聚力。 靠着金钱和武力储备,兰芳公司越来越壮大,而后帮坤甸国王平定国内叛乱的壮举,更为罗芳伯赢得了一大片东万律的广阔土地。 据《罗芳伯传》的说法,因罗芳伯治理有方,当地统治者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 《罗芳伯传》 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了“国家”,以东万律为首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现代共和国家——“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此时的世界,美国独立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尚在酝酿之中。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共和制国家之一,却已在东方悄然矗立。 纪录片《下南洋》 罗芳伯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英雄落魄海天来,笑煞庸奴亦壮哉。 燕雀安知鸿鹄志,蒲樗怎比栋梁材。 平蛮荡寇经三载,辟土开疆已两回。 莫道老夫无好处,唇枪舌剑鼻如雷。 眼界不宽,心胸不广,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当认为天空只有头顶的一块时,如何会得到广阔无比的苍穹?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别人修墙他修桥。作为一个异乡人,当别人还在为一己私利纠结,罗芳伯却深知把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的重要性。 这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人世代都应要习得的道理: 创业也罢,打工也好,如果无视了环境的重要性,一味只讲究单打独斗的话,成功,或许真的离你很远。 把公司建成了国家,的确了不起。 但比起罗芳伯接下来的选择,这些也许又都不算什么。 4 权力面前清醒自知 保护当地华人百余年 面对权力,罗芳伯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静。 如果想成为“万人之上”的君王,对于当时的罗芳伯来说,易如反掌。 他只需要消灭或彻底削弱其他大家族的势力,就能延续传统的世袭制度,做世世代代的“王”。 削弱其他家族的势力,自然要靠武力解决。 可当时当地华人占总人口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是选择跟从的土著居民。 一旦发动武力战争,当地土著居民的势力和其他国家的势力若结合,当地华人的利益必定受损。 就是这样为华人着想的念头,让罗芳伯拒绝世袭,拒绝了“皇”“王”之类的称号,作为“大唐总长”出任首届国家元首。 这个实行共和体制的国家,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 内部领导人的选举,皆由当地公民投票选出。 “国之大事,皆咨决众议而行”,类似于后来的议会制——罗芳伯的决策,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之先驱。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学博士袁冰凌谈罗芳伯/纪录片《下南洋》 同时,对于国家领导人的产生,罗芳伯结合了禅让与民主选举相互结合的新颖方式,由上一届领袖推举候选人,但其能否登上大总长的位置,还需要大多数公民的赞同。 在一个“落魄书生”的带领下,兰芳共和国由荒凉之地一跃成为富庶的“金矿之乡”、“鱼米之乡”,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归附。 此时此刻,万人拥戴的罗芳伯,也没忘了自己的祖国。 他曾派自己的亲信向乾隆陈情,愿归附于大清。 当然,这一行为还藏着更深的意味。 当时的荷兰对兰芳大总制虎视眈眈,罗芳伯知道仅凭自己一国小小的力量不足以与他们抗衡。 而荷兰迟迟不敢对他们下手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误以为兰芳大总制是清国的属地。 说白了,他们是忌惮于当时清王朝的实力。 为了让自己的国家长久平安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真的把清朝拉来做自己的靠山。 可惜的是,罗芳伯的深谋远虑没有被理解——乾隆皇帝不想管这些所谓的“弃民“。 历史上的中国,也因此少了一个扩大领土的好机会。 没了清朝这个靠山,在一代又一代大总长的励精图治下,兰芳共和国依然在风雨飘摇中顽强矗立着。 国小力弱,但在与西方殖民者顽强斗争了长达07年后,兰芳共和国在9世纪末才灭亡。 一名法国摄影师在加里曼丹岛,拍摄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的生活/视觉中国 婆罗洲,也就是如今的加里曼岛,同时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 这里的官方语言是马来语,但大部分人民,仍在使用汉语。 5 想见当年气概 每一步抉择都是人生哲理 时过境迁,在婆罗洲当地还有无数纪念罗芳伯的节日、庙宇,甚至有大学以“兰芳”为名。 在坤甸罗芳伯庙前有这样一对对联: 百战据山河揭地掀天想见当年气概 三章遵约法经文纬武犹存故国威仪 罗芳伯雕塑 落魄的乡下教书先生,没有郁郁寡欢走进无法中举的死胡同,看清有起有落方为人生本色,顺应时代做选择,在恰当的时候转弯。 转弯过后又是坎坷,不硬攻,换条路实现目标; 又在目标被最大化实现时,保持清醒自知,对所谓权力并无过分欲望。 一个寓言故事说,地狱里,每一个人都有手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他们无法将汤送到自己嘴里,于是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 天堂里的人们,拿着和地狱里一模一样的勺子。可他们互相给对方喂食,每个人都吃得心满意足。 如今残酷的社会中,也许人人惶恐:自我保全尚且充满危机,何谈高尚与情怀? 聪明人或许并不一定十足善良,但一定足够理性,懂得如何在长期斗争中,通过合作,让更多人获得更大的利益。 真正聪明的博弈,结局是双赢。 现在加里曼丹岛的居民们/视觉中国 罗芳伯的一生,有太多值得今人学习。或许大多数人无法拥有如他一样叱咤风云的一生,可其中的道理,却到处可变通: 也许正郁郁不得志,可还是要在有生之年,尝试去见更大的世界,面对更广茂的天地; 心怀梦想,也脚踏实地。无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长处,不忘初心; 甚至,也许一次又一次地落魄,但很可能只是被太多当下的困局蒙住了眼睛; 清醒自知,也在机会到来时狠狠抓住。 日复一日的积累,不会变成泡影。 参考资料: []张永和,张开源著.罗芳伯传[M].印尼和平书局.3. [2]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J].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3]罗香林著.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M].中国学社.96. [4]纪录片《下南洋》.[EB/OL].CCTV.. [5]《经典传奇》.江西卫视.. [6]黄艾未.清朝的“兰芳共和国”传奇[J].法制博览,9(05):48-5. [7]大唐客长罗芳伯传奇[N].印尼国际日报..公开课知酱你实在的爱超给力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fg/13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90后美女学霸传奇人生出身清华姚班,
- 下一篇文章: 芝加哥圣路易斯华盛顿卡耐基梅隆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