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外的中国名

国际汉学学术研讨会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接触到了闭关锁国时代一无所知的世界各国情况,以及丰富多彩的各国文化,终于体会到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而不是两个对立对抗世界的融合与和谐的切实感受。如今的中国,很多年轻人进入外国企业工作,很多孩子学习外国语,其中也有很多人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国名字。

反过来,中国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促进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往往给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加拿大籍的大山就是其中较为国人所熟知的一位了。当然也有取个中文名字颇为搞笑的,据说有一对外国人情侣,男生起名“司马当”,女生起名“霍玛伊”,连起来就成了“死马当活马医”。此事之真伪无从考证,恐怕是网上的一个段子吧。实际上,很多外国人的中文名字取得非常巧妙,而且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尤其是这里准备介绍的几个老外,绝非等闲之辈,个儿顶个儿是声名遐迩的世界级大学者,无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汉学家,他们饱读的中国诗书,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些中国人也不得不自愧不如的。

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

堪称为美国汉学第一人的费正清,就是其中大名鼎鼎的一位。几乎所有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生,无论中外,都在课本上、资料中、考题里,无数次地看见过“费正清”的大名,但恐怕也有相当多的人未必知道这是一个美国学者的中文名字。费正清以研究中国历史为专业,与很多中国人成为朋友,其中就包括中国著名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费正清的中文名字就是梁思成给取的。费正清的英文名字是JohnKingFairbank.费正清者三个字对应的是Fairbank、John和King。意思是:一个正直、清廉的费家子弟。梁思成也为自己所取的名字自鸣得意,他曾对费正清说:你使用这样一个中文名字,谁都会以为你是一个中国人了。如果模仿美国电影名星道格拉斯·费尔班克,叫范朋克,听起来就像中国话“番邦客”了。可惜的是,这样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因为中国政治风暴和历史潮流的裹挟而分手,且一分手即成永诀。几十年后,当费正清随美国访华团在中美关系解冻的年,再次登上中国大陆的时候,梁思成、林徽因均已撒手人寰,去往天国。老朋友再也未能重逢。

费正清(英文名:JohnKingFairbank,年-年9月14日),年5月24日生于南达科他州胡休伦,早年立志跟随其父从事教会,后从学法律,入考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年毕业后在南达科他州定居,在胡龙镇做律师,任市镇律师。

年进入哈佛时,哈佛大学没有开设系统研究现代东亚的课程。费正清主修人文社会学科,包括希腊语、历史、哲学、政治、艺术和经济。年秋,费正清赴牛津大学开始以东亚研究为专业方向,但当时他还不具备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好在牛津大学的学位论文不要求参加考试,也不要求相关的学术经历。年论文完成后,费正清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华盛顿美国国会档案局、剑桥和巴黎搜集资料。

英国——牛津大学

费正清在牛津大学的两年以现代中国作为研究方向,以中美关系和外交体制机构为研究重心,探讨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突破了传统汉学的局限,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费正清认为,中国研究不应只限于西方的资料,还应依靠中国本土资源,考察中国的观点,这就要掌握汉语,要有在中国的生活经历。费正清向罗德奖学金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得到了批准,成为第一位在远东地区访学的罗德奖学金学者。年初,费正清来华,一面进修汉语,一面从师清华大学蒋廷黻开展研究。年1月,他回到英国牛津,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是《中国海关的起源》。这篇论文后经过修改补充,以《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年通商口岸的开埠》为题于年出版。

获得博士学位后,费正清返回哈佛大学任教。从年起,他与赖肖尔一起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东亚文明课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四个月,他被征召到情报协调局工作,中间两次来华任职。年8月,费正清回到哈佛大学,担任区域研究(中国)项目的第一任主持人。年,他在哈佛大学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创建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直至年。年3月,在哈佛大学作最后一次讲课之后退休为表彰他为哈佛大学董艳艳就做出的贡献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命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费慰梅WilmaCanonFairbank,威尔玛·坎农·费尔班克,年-年4月4日。汉学大师费正清夫人,是研究中国艺术和建筑的著名美国汉学家。

宇文所安(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

还有一个美国的汉学家叫“宇文所安”,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的比较文学专业教授,英文名StephenOwen.从这么一个中文名字看,这个老外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一定具有相当的水平。要知道,全中国十几亿人之中,姓“宇文”的总共不过2万人。这个老外怎么起了这么一个复姓名字呢?原来,他的专业方向就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这就对了,“宇文”这个姓氏在隋唐时期可是赫赫有名的啊。宇文所安自己解释起这个中文名字的创意是,自己是外国人,在中国就算是少数民族,所以要起一个少数民族的汉姓。而“所安”的名字则源自《论语》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宇文所安的妻子田晓菲的笔名则是“宇文秋水”,姓氏随夫,名出《庄子》。夫妇俩,一儒一道,相得益彰,一唱一和,琴瑟和谐。这汉学功底,真是非同小可啊。

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并迅速与其相恋,至今犹然。年,宇文所安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他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以及最近的《中国文论》和《他山的石头记》等。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

宇文所安认为,文学传统就好像神话里的宝盒:你把其中宝藏给予越多的人,你就会同时拥有更多别人的宝藏。但是,假如你想把这个宝盒锁起来,说“是我一个人的!”那么,它就只是一个空盒。

牟复礼(FrederickW.Mote,年-年),美国著名的研究儒学、汉学、中国学、东亚学的大家。

同样汉学功底深厚,从《论语》中寻找灵感、给自己起中文名字的老外,还有一位美国的汉学家FrederickMote,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牟复礼”。牟,对应Mote,“复礼”则出自《论语》中那句众所周知的孔子名言“克己复礼为仁”而且与他的本名Frederick亦有谐音关系。牟复礼年在美国空军服役时,开始学习中国文史,并被送往哈佛大学学习。年他来到中国,先后在成都、北平、天津担任空军武官。二战结束后,考入金陵大学(年和南京大学合并)历史学系,师从贝德士、王绳祖、陈恭禄等人,也曾学于向达、启功、王崇武等人,学习中国历史。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返回美国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继续学习中国文史,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在国立台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次年到荷兰莱顿大学任Fulbright交流基金讲师。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中国历史与文明学助教,年任副教授,年任教授。年创办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年2月10日去世。

中国古代传说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所以有些老外就从中国古代传说中寻找中文名字。德国汉学家何莫邪的名字就来自于干将、莫邪。干将和莫邪是一对夫妻,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的铸剑大师,两人铸成一对雌雄宝剑,并用两人的名字命名之。鲁迅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小说《铸剑》,描绘宝剑出炉淬火之际,“哗啦啦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描写文字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现在炙手可热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干将和莫邪就是重要的角色。玩家虽然熟知这两个人的名字,但未必了解其历史由来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吧。何莫邪本名ChristophHarbsmeier,其中文名字正好对应Harbsmeier,而且有着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

卫礼贤(RichardWilhelm—)汉学家。年5月10日,出生于当时符腾堡王国的首府斯图加特。原名理查德·威廉,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

19世纪末、20世纪初闻名于世的汉学家卫希圣,字礼贤,无论是名,还是字无不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圣贤的敬仰爱慕之情。德国汉学研究影响较大的人物当推卫礼贤,在他57年的生活道路中,有20多个年头是在中国度过的。年,他作为魏玛教会的传教士来到青岛,却转而将兴趣和精力投向办教育、办医院,从而踏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径。他曾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介传教士,在中国我没有发展一个教徒”。

卫礼贤在青岛创办的礼贤书院

卫礼贤翻译出版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家著作,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学西播”的一位功臣,也是民国著名教育家、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厉麟似的挚友。在卫礼贤所作贡献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的译解,其中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就是在他的中国师长劳乃宣的指导下完成了对《易经》的翻译工作,劳乃宣向卫礼贤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文本解释和文化背景介绍,帮助他深入地掌握了《易经》所蕴涵的中国文化源渊和历史背景。卫礼贤认为,只有体现原作精神,方可视为真正的外文译本,为使德文译本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原有思想,他又把德文译本返译回中文。这是卫礼贤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从开始着手学习、研究和翻译它,到最后出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德国出版的德文版《易经》使他享有了世界盛誉,至今已再版20多次,成为西方公认的权威版本,相继被转译成英、法、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多种文字,传遍整个西方世界。卫礼贤对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就为学术界所肯定,为了纪念他,波恩成立了卫礼贤翻译研究中心。

另一个美国的历史学者JonathanSpence给自己取得中文名字是“史景迁”。虽然他主要研究中国的清史,但他最崇拜佩服的中国史学家却是汉代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景迁”的意思就是敬仰司马迁。

史景迁(JonathanD.Spence,年8月11日—),又名乔纳森·斯宾塞,历史学者,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以研究明清史见长。曾任一年度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作为一生致力于中国研究的美国汉学家。在西方汉学界中享有崇高声誉。史景迁师从于著名的汉学家芮沃寿和芮玛丽夫妇以及《清代名人传》的作者房兆楹,因其研究成果而得到老一辈学者如费正清等人的高度赞誉,在同辈学者当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人将其与哈佛大学的孔飞力、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魏克曼并称为“三杰”。史景迁擅长于人物研究,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其研究的一大亮点,其笔下涉及的人物数量众多,层次也很丰富。史氏对中国的研究从晚明一直延伸到了当代,清史研究是其研究的起点和重点[3]。年8月,获得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

高本汉高本汉(KlasBernhardJohannesKarlgren,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瑞典最著名的汉学家BernhardKarlgren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高本汉”既对应了Bernhard的发音,又用“本来是汉人”的语意表达了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而且这个名字也确实是“名实相符”,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及广度而言,恐怕绝大数中国人在高本汉面前都不得不甘拜下风呢。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在瑞典一手创立了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汉学“。他一生著述达百部之多,研究范围包括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和宗教。他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高本汉在中国进行了二十四种方言的记录考察,包括:北京话、山西八种、甘肃三种、陕西三种、河南三种、南京方言(以上十九种属北方官话系统),还有代表吴方言的上海话、代表闽方言的福州话、代表粤方言的广州话,以及汉语借字的日语、越南语读音。另外还根据已发表的资料,收集了另外九种方言的发音。年5月20日,二十五岁的高本汉获文学硕士学位。次日,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音韵学研究》(Etudessurlaphonologiechinoise)中的1—页,发表在伦德尔主编的《东方研究文集》(ArchivesdtudesOrientales)第15卷上。铭文与美文学研究院年授予他斯坦尼斯拉斯·朱丽安奖金,以表彰其学位论文的出色。

年到年,高本汉在利丁厄(Lidinq?)的传教士学校中教授现代汉语。年,他被任命为哥德堡大学东亚语言学和文化教授,这是为他特别设立的职位,通过私人捐款资助的。他保持这个职位直到年。年3月到12月,高本汉第二次到中国旅行,其间访问了日本,这是他最后一次在中国逗留。年到年,高本汉任哥德堡大学校长。年——年,高本汉任远东文物博物馆馆长兼东亚考古学教授,达二十年之久。年当洛克菲勒基金会邀请他向斯堪的纳维亚汉学家讲课的时候,他宣布愿意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汉学,这项工作一直进行到年。此外,他还担任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长、瑞典皇家学院和丹麦皇家学院院士等职。高本汉一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培养汉学家的工作。学术研究主要涉及汉语言学和考古学领域,写了许多介绍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著作,这些书成了瑞典等北欧国家大学汉语专业的教材。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杰出的汉学研究者,在挪威、荷兰、丹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各大学任教。

金介甫(JeffreyC.Kinkley),年出生,美国汉学家,现为纽约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JeffreyKinkley给自己取名“金介甫”,他解释说:“金”是金圣叹(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曾点评《水浒》、《西厢记》,节评《国语》、《国策》、《左传》等书),“介”是蒋介石的“介”,“甫“是杜甫的“甫”。瞧瞧人家多会取名字,一个中文名就涵盖了中国历史三大名人,涉及了史学、文学、政治三的领域。金介甫年开始研究沈从文,金介甫第一个明确给沈从文以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年以《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写成了《沈从文传》,该书出版后成为沈从文研究的必读教材。金介甫在年6、7月间,与沈从文单独晤谈12次,每次都长达三四个小时。古稀之年的沈从文还带着金介甫去游览了北京的香山、天坛和长城。年冬天,沈从文到美国探亲时,又与金介甫在耶鲁大学傅汉思、张充和(张兆和之妹)夫妇的家中,进行了6次促膝长谈。上世纪80年代,沈从文曾经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几次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金介甫也曾经参与其中。

一说起翻译水平的高低、翻译质量的好坏,大家都知道又“信达雅”三字作为标准。无论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能做到“信达雅”的并不多见,而人名、地名的翻译就更难了。能给自己取一个“信达雅”的中文名字的外国汉学家,恐怕首推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Schipper了。他的名字在荷兰语中时“船长”的意思,按照读音可以翻译成“席佩尔”,但Schipper把自己的名字翻译为“施舟人”。从施舟人这个中文名字,就能直观地感到施教授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和精通。这个名字的姓,发音与他的本名接近,而“操舟之人”既与船长职业相同,又蕴含着汉语中“以舟渡人”的借喻和指代,更重要的是完全符合他作为汉学家学贯中西、沟通中西文化的职业特征。按他自己的解释,之所以取这样一个“道”味很浓的名字,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老子是“周朝人”,庄子名叫庄周,都有个“周”字,故取其谐音“舟人”,同时包含有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渡人”的意思。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妙不可言,“信达雅”兼具。名如其人,施舟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汉学造诣高深,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领域和宗教人类学方面颇有建树,积累了丰富的汉学成果,出版过《道体论》(TheDaoistBody)、《道藏通考》(DaoistCanon)、《中国文化基因库》等数十种论著,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获得了许多学术荣誉,历任法兰西科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学术要职。凭借如此雄厚的学术资历,施舟人本可以安逸地生活在欧洲,毕竟那里的研究环境和生活条件都优于中国。可是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对于这位已经醉心于汉学的人有着无法比拟的魅力,始终牵引着施舟人的人生轨迹。

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年生于瑞典,祖籍荷兰。年定居中国成为永久居民。

名如其人,施舟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汉学造诣高深,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同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领域和宗教人类学方面颇有建树,积累了丰富的汉学成果,出版过《道体论》(TheDaoistBody)、《道藏通考》(DaoistCanon)、《中国文化基因库》等数十种论著,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获得了许多学术荣誉,历任法兰西科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学术要职。凭借如此雄厚的学术资历,施舟人本可以安逸地生活在欧洲,毕竟那里的研究环境和生活条件都优于中国。可是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对于这位已经醉心于汉学的人有着无法比拟的魅力,始终牵引着施舟人的人生轨迹。

施舟人年少时就被中国艺术所吸引。在阿姆斯特丹读完以古典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的中学后,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中文、日文、远东美术史和宗教人类学,后来受教于法国著名汉学家康德谟(MaxKaltenmark)教授,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年,施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台湾做访问学者,年受聘于法国高等研究院,讲授中国宗教史。年,他在巴黎创办了欧洲汉学协会,会员多人,在欧洲与各国汉学家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沟通的桥梁。被法国总统授予荣誉骑士勋位。年,他来到北京进行研究工作,发起并主持了由法国科技中心(CNRS)、荷兰莱顿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汉学项目《圣城北京》。在对中国文化的不懈追求中,施舟人品味到了汉学研究的酸甜苦辣,他由衷地感叹:“研究汉学是十分艰苦的。做一个中国专家很难,做一个研究汉学的专家更难,做一个研究汉学的外国专家,其难度更是难以想象。而这也是我一生都不能停止的挑战,注定了我一辈子不能休息。

年,施舟人举家迁居中国福州,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以收藏西方人文典籍为主的西文图书馆“西观藏书楼”,所藏一万余册西方各种语言的经典名著以及流失海外的部分中国古珍本,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作为一位世界级学者,他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要建立文化基因库。如今,施舟人正主持由国家汉办组织的大型国际汉学合作项目《五经》的翻译工作。被中国政府授予在华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友谊奖。

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傅高义签名赠书

欢迎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fg/1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