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我校研究生得到更多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研究生院自年起资助获邀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的研究生参加会议,并邀请他们分享学术交流经验,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今天是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推出“交大视界”栏目推出的第十二期,介绍交大硕士研究生黄逸杰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年IEEE生物医学影像国际会议(IEEEISBI)。

年IEEE生物医学影像国际会议(IEEEISBI)于美东时间4月4日-7日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欧尼肖汉姆酒店(OmniShorehamHotel)召开。此次会议由IEEE信号处理学会和IEEE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由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Janelia研究中心和等企业和研究机构赞助。会议上聚集了来自世界的专家学者,很荣幸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研究生院和导师王利生教授的联合资助下,成为其中的一员。

4日上午8点办理完报道手续之后,开始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协会的主席和各赞助公司的领导进行了开幕演讲,演讲内容涵盖了整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大气而又不失幽默,十分精彩。4日的主要会议内容是三个竞赛的获奖团队现场汇报,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自动筛查、肺癌良恶性分析和3D追踪成像竞赛。我在参会前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比赛,但由于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存在不少相关性,我重点参加听取了糖尿病视网膜病自动筛查竞赛的报告。该竞赛基于印度人的眼底视网膜图像,分为糖网四类病灶(硬渗出液、软渗出液、出血、微动脉瘤)分割、眼底基本结构分割和定位、糖网自动分级三个子竞赛,每个竞赛前三名参与汇报,其中不乏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参加,比如平安科技、科大讯飞等。在报告队伍中,对四类病灶分割主要使用U-Net网络结构,辅助以针对性的参数、权重和目标函数调整,使网络能更加集中于学习微弱小病灶。讯飞团队提到使用实例分割方法MaskR-CNN未能成功,我在会后和讯飞参会同行做了一些交流,讨论结论是眼底图像病灶缺少objectness特性与尺度、形状、结构先验,以至于目标探测方法难以适用。视盘中央凹检测竞赛中有团队利用了血管分布先验知识,能够有效排除大块亮病灶和光照不均现象对视盘定位的干扰,这和我们的工作不谋而合,值得推广使用。另外,以往肺癌良恶性分类只提供一个时期的肺结节图像,许多必要的信息得不到因此精度十分受限;而本次肺癌良恶性分类竞赛所提供的数据考虑了多时期的复查图像对良恶性筛查的影响,使得良恶性判断精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此类问题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5日,主会正式开始,按照各自研究方向的不同,会议组每个时段分出3~4个展厅,各自组员到各自房间内进行展示,也便于其他人按照各自兴趣进行选择聆听,从而促进学习交流。每天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汇报,上、下午各两场,一场约1.5个小时,中有茶歇。我主要参加深度图像分割和癌症影像分析两场报告,我的论文编号是,论文题目是“HL-FCN:HybridLossGuidedFCNforColorectalCancerSegmentation”,我被组委会分到这一天上午在Embassador房间进行展示和汇报,这个展厅主要聚集癌症影像分析方向的汇报。我会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流利地表达了我的论文主要内容,并和各国同行们做了许多问答交流,不间断的讨论一直持续到中午13点,我惊讶于自己的英语水平居然能够应付过来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的交流。

数日来,参会同行的所讲内容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来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Yair教授提到,医学影像的标注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带来噪声问题。故我们有必要在深度模型的搭建中考虑对噪声进行建模,从噪声中恢复真实类标,他提出了在深度网络隐含层预测真实类标、输出层学习人工类标的学习方式,在手写数字和医学图像识别任务中取得了良好的纠错效果;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自从U-Net框架发表以来,许多同行都试图让这个语义分割模型跑出更好的性能,但更多是面向具体问题的迁移、微调,而不是框架原理性的改进;本次会议许多同行开始强调目标检测在图像分割中的重要性,有实例意识的语义分割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次会议许多参会人结合目标探测框架和U-Net语义分割框架实现了多路模型级联/并行处理,提升召回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分割时产生的假阳性。但是我注意到,采取目标探测方法的论文往往是针对人体固有的器官和组织的,除了尺度和形状比较固定的肺结节检测任务,同行们普遍没有对不具备Objectness和形状尺度先验的病灶结构尝试目标检测算法,这似乎说明目标检测算法对非正常组织效果仍然不佳。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也进一步锻炼了英语口语,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会场休息时间,我们能够与参会者自由交流,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更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通过在开会间隙的交流,我不仅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不少收获,还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科研方法和策略。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我在公共场合更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来说是个小小的进步。通过此次开会,我迫切的感受到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英语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从他们的评论中得知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思路,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编辑

上海交大硕士研究生张锡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hb/18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