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迪布维格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家以来,国内不少人都说西南财大有点亏了,本应该是中国大学距离诺奖非常近的一次,这次痛失诺奖招牌实属遗憾。那么西南财大亏不亏呢?

其实我感觉西南财大亏不亏是小,更揭示出目前高校领域可能存在的一种不足的可能性。那么假如迪布维格留在西南财大还能获得诺奖么?起码我们可以说不知道。而不敢说肯定能得。

据悉,迪布维格在四川成都待了很多年,妻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西南财大在去年和迪布维格解约,原因是迪布维格研究的项目达不到双1流考核指标,迪布维格也就不再担任该校的金融研究院院长了。

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在西财11年,因为考核不及格而被末位淘汰,转年获奖一举成名天下知,也难怪不少人说西财这次太尴尬。然后坊间的说法颇多,有说西财不想在迪布维格的研究项目上投入过多资金,迪布维格本人还是愿意续约的,意愿上的冲突导致了合作的无法维持。也有说迪布维格想要加薪导致西南财大震怒。

但是不管如何,不难看出,他的研究项目在国内是不被认可的,才造成了这一失误。否则西财再等两年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拉出“热烈祝贺我校金融研究院院长迪布维格教授荣获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横幅了。当然我个人认为迪布维格如果人在西南财大,是大概率不会获奖,起码诺奖会把这个奖项不断的推迟。

但是我们也非要蹭获奖理论的热度,而是探讨一下为什么这样一位诺奖级别的人物会通不过西财的考核,是他能力不行?还是考核过于公式化、埋没人才呢?西财在学术研究上急功近利,迫切想要看到研究成果,所以才造成了与诺奖学者无缘续约的遗憾,也难免有些伯乐不识千里马的意味。

客观来讲,西财解聘迪布维格是因为不符合被聘用的要求了,获评诺奖是因为迪布维格符合获奖标准,这是两回事。话是如此,但是也反映了高校人才聘用的要求可能存在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迪布维格的学术荣誉是过去工作的累积,不是一刹那的爆发。历史没有如果,也就是说即使迪布维格还在西财做研究工作,鉴于西方的偏见,他未必能得到诺奖。退一万步说,他得到了诺奖,那又能说明中国又获得一诺奖吗?

追溯他的诺奖理论:他的原创性获奖的论文是多年前提出来的,论文是年发表的,全部都没有署西南财经大学的名,只标注了华盛顿大学。诺奖得主在西南财经大学10年一篇论文都不发确实是问题,要好好反思一下这可真不一定是西方的原因了。

这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缺陷,因为有人就曾经说过迪布维格在西财讲的课理论空洞,不存在现实性的使用价值。按照该学生观点,理论一定要和产品并存,症结就在这,目前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侧重点是倾向于短时间变现的理论,具有长期研究价值的理论得不到支持。

当某个人将科研理论拿出来时,就有人反驳他能不能拿出创新类的产品。说实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的,即使理论达到了,制造技术也可能达不到。这就不难理解学术界中不少人总是将创新和产品联系起来,但产品只是理论的研究终端,毕竟科技创新讲究的是理论在前、产品在后。

这让人不由想起了某位中国留学生问导师“回国发展怎么样”的话题?导师这样回答他:如果想做理论研究建议你别回去,因为你很可能得不到想要的资源。你如果有可以马上可以转化成成果的项目可以回国发展,因为中国很有钱,只要能看到利益就会有大把的钱投给你。”

该回答很真实的反映了国内学术界的功利思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看国内高校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不足的,因为大都想快速拿出成果,但没有理论何来成果?而很多无法见到效益的人文学科获得的资金更是有限。

通过这件事,反映了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足,对基础理论工作者更要长期投入和包容,没有这种态度上的尊重和支持,基础理论做不长久也进行不下去。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所都要想一想了,发现千里马的同时更要表现出伯乐的宽容之心,让千里马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蜕变。

#西南财经大学把诺贝尔奖得主开了#

图源互联网,侵删。和你一起看教育趣闻,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学科知识

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hb/2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