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与两岸清华的缘分

很多年来,对清华大学,我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这不止是因为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生涯里,我身边总是不乏清华背景的良师益友;还可能由于上大学前就曾得以与清华结缘,故而对这所奠基于上世纪风云变幻之际的名校充满特殊的感情。

大约是年的暑期,我还在宝岛的建国中学读高中时,参加了一个科技夏令营。活动是在新竹清华大学举办的,我因此有幸见到了当时分别任新竹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和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所长(计算机系的前身)的刘兆玄先生和李家同先生——这两位先生后来都曾出任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长。可以想象,一个对未来事业尚无清晰规划的高中生在面对名校名师时的那种激动。后来,我受李家同先生的影响尤深。他是李鸿章长兄李瀚章的曾孙,也是早我24届的台湾大学学长(年毕业于台大电机工程系)。在我读大四的那段时光里,时常会在周末到新竹清华找李先生请教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和前沿信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对自己今后要走的路逐渐有了想法,也促成了我后来选择到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年少时在新竹清华见到的风景:在波光粼粼的成功湖上泛舟,徜徉于梅园(纪念梅贻琦校长而修建)、月涵亭(以梅校长的字命名),还有当时所住的宿舍——清华八斋之一的诚斋……尽管对清华来说,昔时的我只是个过客,但我对清华一直充满着无限向往。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只报了台湾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两所学校,只是被台湾大学电机系率先录取,这才未能在大学时代与清华续缘。

年高中时期拍摄于新竹清华大学梅园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在苹果公司工作了三年半,而后便一直在微软公司做研发。有意思的是,似乎冥冥中总有条看不见的丝线牵系着清华和我:年,在苹果公司研究中文语音技术期间,我第一次回到国内,便到北京清华大学黄昌宁教授的实验室访问交流。首次来到首都,我对素朴静穆的北京清华大学印象尤深,后来,黄教授也成为了第一批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并且创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组。而年,“挖”我来微软的,也是曾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的黄学东博士,我到今天一直非常感谢黄学东26年前给我的机会。

在微软的这些年间,无论在西雅图还是在北京,我都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清华的朋友相识、相知,甚至是携手合作。回想起来,我总是感觉到特别幸运。

虽然我是在年才举家由西雅图迁往北京、开启了个人事业旅程最重要的一站,但早在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成立时,我就深度参与了筹备工作,包括协助面试了第一批研究员——这些人中,有不少是来自于清华的才俊,像周明、陈正、李劲、童欣、刘文印等等。

年举家迁往北京后与女儿们在清华园留影

客观地说,微软固然为清华人才搭建了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清华人才也同样为微软做出了非凡的贡献。粗略统计,在微软全球各部门工作过的清华大学校友数以千计,当年加入微软中国研发团队的第一位清华校友李东至今已在微软工作了26年。而且可以说,微软亚洲研究院之所以能一步步成长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研究机构,清华人功不可没——早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伊始(年1月),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先生便欣然接受邀约,成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TechnologyAdvisoryBoard)委员,后来,在他最好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选择以研究院作为事业的起点,并在研究院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一流学者。到今天,已届耄耋之年、桃李满天下的张钹院士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结缘长达22载。每每念及国内如张钹老师这样不遗余力推进创新与育才大业的前辈,我都会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与清华大师的交集

对我个人来说,正是清华提供了机遇,使我得以和杨振宁、姚期智、丘成桐等大师产生交集,近距离向几位前辈大师请教和学习。

即将迎来百岁华诞的杨振宁先生,对一代代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丰碑般的存在,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记得第一次谒见杨先生是年在北京清华的丙所,我与沈向洋、郭百宁两位同事一道,为的是商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合作——年,杨先生与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探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希望借此推进国内的基础科学研究与一流人才培育——杨先生也是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赞助人之一。从年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清华高等研究院一起联合招收计算机方向的博士生,沈向洋和郭百宁还获聘成为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大家或许会认为大师多半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我见面时发现,杨先生这位半世纪前已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真的是平易近人、丝毫没有登顶成功之巅者那种凌人的锋芒。他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信息科技。在向我们了解相关信息时,他的思路极其清晰,所提的问题也切中肯綮。而当我们聊起诺贝尔奖的故事,他却很谦虚地表示,这个奖的意义在于让大众了解到中国人也能做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自那以后,我每年都会设法与杨先生见面,聆听他的指教。年,我有幸参加了杨先生90岁生日聚会,与王大中、顾秉林、陈吉宁、邱勇这四任清华校长共聚一堂、为长者贺寿。

杨先生曾与我们回忆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年)之际,在新竹清华接受"世纪杰出校友"的经历。说到清华90周年校庆,是由北京清华和新竹清华共同举办的,当时任北京清华校长的王大中先生率团赴宝岛交流,而新竹清华校长刘炯朗先生亦率团访问北京——刘先生曾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科学系担任教授,姚期智院士便出自他的门下。事实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计算机科学的学生恐怕大部分都读过刘先生的书——《组合数学导论》(Introductiont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y/1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