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820/7397518.html

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每位同学,我们作为同一个时代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大家的情况大致类似,但每个个体在细节上又是千差万别。在这里,我的发言仅代表我们家这个小个体的简单经历和浅显认知,如有不妥、不当、错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此次我分享的主题是:家长在孩子申请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定位。我想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交流:

家长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出国留学?

家长应该提供哪些帮助?

家长不要做什么?

为什么选择新东方?

家长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出国留学?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的情况。我儿子就读于北京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在大四,本科毕业后准备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量化金融项目读研究生。我和孩子妈妈一直在IT行业工作,目前他妈妈已经退休在家。

孩子是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跟我和他妈妈说,想出国留学读研。我且喜且忧,喜的是孩子再一次独立作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忧的是孩子长大了,很快就要离开父母展翅高飞了。

关于要不要鼓励孩子出国留学这件事,这些年我在思想上也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媒体上的信息眼花缭乱,让我有些无所适从,所以我开始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和体会。

早年出国留学的同学朋友,大多在外边混得好像也不尽人意,可是很多所谓成功人士的孩子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国外跑,为什么?

以前大都是在国内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或是不满意职业环境的年轻人,出去留学,这些年却是大批尖子生拼命往外跑,为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生活在国内大城市的人,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孩子这一代也差不多能够衣食无忧,还有必要不远万里出国留学吗?

留学毕业后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国外经济不景气找得着工作吗?如果回国跟国内学生竞争有优势吗?

我不知道标准答案。可能没有标准答案。

前些年我出国旅游了几次,找机会特意去斯坦福大学、华盛顿(西雅图)大学、普渡(西拉法叶)大学的校园里走马观花地逛一逛,到他们的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里看一看,跟那里的一些中国留学生聊一聊,慢慢地感受到了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地方。

例如,我接触的留学生,说话办事的节奏比我在国内接触的孩子要慢要轻,始终面带很自然的微笑,会非常主动地帮助别人,虽然缺少一般年轻人特有的张狂,却透着一种内在的自信和淡淡的恬静,让人感到很舒服。

例如,他们小组模式的教学比较多,许多功课都是几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一点我认为太好了,上学阶段就培养团队意识非常重要。

例如,针对学习内容,他们的老师往往只讲一点点,可能是个引子,可能只是主题,可能仅仅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后学习完成,这一点我也非常欣赏。在浩瀚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加以吸收、理解、利用,这不就是最主要的学习能力吗?

当然我们国内的教学也有我们自己的优势,高考指挥棒下,各种考试排名中,孩子们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刻苦攻读,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也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我不是教育从业者,既不懂教育理论,更没有教育实践,没有能力评价教育模式的好坏。我只是作为一个爱孩子、重视孩子教育的普通父亲,隐约感觉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近百年世界史中独领风骚一定是有原因的,教育领域一定是成功的;中国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再次行走在世界前列,也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的教育也一定是成功的。

不同的教育模式,互有长短,各有千秋,兼收并蓄,取长补短,这不就是答案吗?

这肯定不是标准答案,但这是我能够理解的答案。

接受国内基础教育后,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有机会就要鼓励孩子出国留学,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最大支持,让孩子亲身经历一段(哪怕是一小段)接收西方教育的过程,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人文环境,让他凭借自己多方位的感知,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和事业作出选择。

这个想法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和坚定了。

家长应该提供那些帮助?

#最具体的帮助

和孩子一起商量决定选择哪家留学服务机构,我们一致决定选择北京新东方前途出国。

#最直接的帮助

出国留学确实是比较花钱的一件事,从报名留学服务机构开始,各种托福班,各种GRE班,各种背景提升活动,暑校游学,公司实习……只是申请阶段就需要一大笔费用;将来去美国后,每年学费几万美元(这里我们不讨论超级学霸获得奖学金的情况),生活费几万美元,算下来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我始终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家庭,投资孩子教育,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这个价值不在于将来求得经济上的回报,而在于我们家长参与孩子追求理想、努力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幸福感。

目前孩子唯一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花钱上学是孩子走上职业道路之前,家长爱心付出最直接的一个机会,在我们(钱)的帮助下,孩子取得的每一点点进步,都是对我们做为家长最具幸福感的回报。

正所谓:挣钱,高兴;花钱,幸福。只要不过分,我们能承受,天下就没有花钱的不是。

有了这个心态,为孩子出国留学花点钱,就绝不是负担,反而是一件愉快的事了。

#最重要的帮助

我们的家庭氛围还是非常民主的,从孩子小时候起,我们夫妻俩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逼孩子做事,不能居高临下的强迫,只能用理用情引导,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气氛。

现在来看效果还不错,我儿子在家管我叫强哥,管他妈妈叫美丽。孩子有什么事,都很习惯,也很愿意和我们分享或倾诉。这确实也为我们创造了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凭借自己成年人的经验对孩子提供一些正确引导。

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虽然我和他妈妈都希望他能有机会增加这个经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非常正式地说教这件事,而是把引导藏在日常交流中。

比如,中考前我问他,你是想报考普高将来考国内大学呢?还是报考高中国际班将来去美国上大学呢?他说,他将来想参加中国高考,他不想放弃这个很有中国特色的人生经历,我说好。我确实认为好,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生活在蜜罐里,高考的过程中狠狠磨练一下,对他长大成人应该有所帮助。另外,早出去晚出去各有利弊,我儿子心理年龄偏小,大一点儿再出去也许更好。但我知道,将来出国留学的种子已经悄悄埋进了他的心里。

比如,我们一直鼓励孩子利用寒暑假出国旅行和游学,这些年他去了四次美国,欧洲、南亚、日本也多次前往,有些是跟我们一起去的,有些是学校组织的,有些是和同学一起去的。这些经历确实让他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语言,特别是两次游学让他感触颇深,一次是两周住在美国寄宿家庭的经历,一次是四周美国大学暑校学习的经历(新东方组织的),他在这段时间里初步体验到了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现状,既消除了陌生感,也增加了新鲜感,为他正式留学建立了一个心理基础。

最重要的,他自己下决心出国读书,需要一个直接的理由,可能幼稚,可能肤浅,但最实在。

从小到大,他跟我的沟通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经常一起去体育馆现场看比赛,经常一起讨论辩证法,经常一起聊他的学校,聊他身边又发生了哪些好玩儿的事情,他也很感兴趣我曾经的大学生活,很感兴趣我的老同学们都在干什么。慢慢地我发现,男孩子也许都有这样一个天性,小时候爸爸是崇拜的对象,大一点儿了爸爸是学习的榜样,再大一点儿了爸爸就是超越的目标。

有了这个发现,如何引导就容易了。我找机会和他说,我的学校太牛了,因为我们考大学的时候,兔子少,乌龟多,高中时只要稍微一努力就能考上比较牛的大学,而你们现在全都是兔子,竞争太激烈,在国内考上顶级大学太难了,怎么办?出国呀,美国随便一个大学就比我们学校牛。我猜,这个说法是他下决心出国读研最实在的引导。

做任何事情,人都需要内在的源动力。激发出孩子的源动力,也许谈不上高大上,但是直接、简单、有效。

家长不要做什么?

帮助孩子成长,鼓励孩子出国留学,家长要做的事情很多,家长不要做的事情可能更多。

不要希望孩子全部接受我们的指导,因为我们的指导不见得都正确。

孩子是天真的,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慢慢长大的,而我们成年人历经风雨,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但我们得承认,我们自己一定不是完美的,有些认知可能本身就是狭隘或者片面的,甚至就是错误的。教育孩子,只要在法制观念、思想道德、公德意识等几个基本方面守住红线,其它都是次要的,都是可以由孩子自己作出选择的。

比如,在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中,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情。在新东方学习托福和GRE,上什么辅导班?大班?小班?一对一?我们没必要干涉,因为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哪个更适合孩子,这些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出钱就得了。关于托福和GRE考试,考几次?考到什么成绩为止?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干涉,只是不断鼓励就可以了。关于背景提升,参不参加假期实习或暑校?参加哪个实习?我们更不用过多参与,外面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没用,有的说只是锦上添花,还是这句话,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只负责出钱就可以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孩子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多如牛毛,确定了正确大方向,作为家长,我们只是扮演好鼓励、服务、经济上支持的角色,让孩子自己作出具体的决定,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做法,既让我们自己少操没必要的心,也减弱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决策力。

不要逼着孩子必须接受我们的指导,即使我们的指导是正确的。任何事情,都存在两个属性,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方式。内容正确,方式不对,往往也会得非所愿。

我非常不赞成下面这几种说法:

父母凶神恶煞地对孩子说:“我们都是爱你的!我们还会害你吗?我们都是为你好!”

父母非常严肃地对孩子说:“我们给你花了这么多钱,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们吗?”

孩子刚刚取得了一点进步,比如托福首考得了90分,孩子挺高兴,父母怕孩子骄傲,立刻说:“分才是门槛儿!”

孩子托福考过了分,家长怕孩子不努力了,就说:“分以上才有优势!”

诸如此类,说的好像都没什么错,但客观上都是在不合时宜地逼迫孩子“努力学习”,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愿意学习?

这些所谓的道理,其实孩子都知道,他们在学校面临着各种考试和排名,已经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家里如果也没有哪怕是短暂的歇息,些许的宽慰或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很难继续保持求知的天性,更谈不上挑战新高度。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本意是好的,选择正确的指导方式,就变得至关重要,不然,要么事倍功半,要么事与愿违。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不需要过早地、武断地指导他们在专业上应该学什么,职业上将来干什么。每个孩子不同的天赋、经历、爱好,都是导致他选择学什么专业的直接原因。可能因为喜欢玩电脑游戏,逐渐喜欢上了与电脑有直接关系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CS;有的喜欢画画,就想学建筑或设计之类的专业;有的就是喜欢钱,可能就会选择跟钱联系最密切的金融专业……

而我们成年人的认知往往是从当前社会热门专业的角度加以“怂恿”。明明孩子不喜欢学编程,却不断嘀咕CS将来好找高薪工作;明明孩子不是搞科研的料,还是不停灌输博士多么多么光彩等等的观念,忽视了孩子的个性,甚至耽误了孩子的天赋。所以我觉得孩子学什么都行,只要他想学。

我特别喜欢跟孩子交流学习体会,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小学学什么(无差错)?初中学什么(逻辑推理)?高中学什么(抓重点)?大学学什么(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研究生学什么(短期具体职业技能)?博士生学什么(理论研究与突破创新)?文科生学什么(浩瀚信息中抓重点)?理科生学什么(逻辑思维)?我不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y/1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