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xwdt/170808/5606869.html

老白每周二、五更新

七巨头之英国罗德尼号战列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有一艘处于比较早期的战列舰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在这一次战斗中,该战列舰对德国俾斯麦号发射了多发毫米炮弹,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让当时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失去了作战能力,最终沉入茫茫大洋,在那个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统治的年代,战列舰的服役对于二战海战的发展功不可没,本期武器大讲堂将和大家分析这款二战中非常典型的战列舰-被称为七巨头之一的英国罗德尼号战列舰。

▲讲堂特刊视频

发展过程和参数

罗德尼号战列舰发展于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占据历史顶点的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德兰海战的爆发,这场海战发生于年5月31日至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大海战,这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一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舰队主力的决战,这次战役结束了以战列巡洋舰为主力舰的海战史,让参战各国开始探索海战制海权的新兴力量。这种新兴的力量包括后来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与此同时,现有的和即将新建的战列舰也进行了改进,包括加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等等,这些改进的战列舰被称为后期日德兰型战列舰。在年11月,世界海军裁军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这个会议确定英美日意法海军主力战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并且各国在10年内不得新造主力战舰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经过谈判,最后英国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一级安装毫米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新战列舰规定的约束,因此英国开始着手修建第一艘条约型后期日德兰型战列舰-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级战列舰的首级舰是罗德尼号战列舰,此舰舰长.6米、舰32.3米、吃深度9.1米、标准排水量吨、满载排水量吨。舰体的结构设计受限于《华盛顿条约》和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采用了平甲板船型,并首次采用倾斜布置的水线装甲带,其舷侧装甲倾斜18~22度,装甲厚度为毫米,是问世当年装甲厚度最厚的战舰。罗德尼号战列舰甲板的装甲厚度为毫米,最厚的部位mm,之所以这么注重甲板的装甲防护,是因为当时的海战中发现,双方的战列舰交战距离已经超过了米,在这个距离上,火炮的弹道会变得弯曲,炮弹击中目标时的俯角会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平防护就变得和垂直防护一样重要。而增加装甲防护必然会增加战舰的吨位,根据《华盛顿条约》英国的新战舰排水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设计师对主炮炮塔的布局做了调整,将3座三联装的主炮炮塔全部安装在舰桥之前,这种布局结构跟以往的常规布局差别很大,但是能在有限的吨位内,将有限的重装甲防护区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从而保护炮塔的安全。第一第二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毫米,第三炮塔的装甲厚度是最厚的,达到毫米,炮炮塔的三联装主炮为全新研制的Mk.I型毫米45倍径舰炮,三座炮塔呈山字排列,中间炮塔比较高,在当时的条约下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一起并称为七巨头。但是这门主炮的研制比较仓促,所以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在实际的使用中主炮威力相当有限,火炮身管寿命、射击精度还不如原来的mm炮,所以二战中很多时候只是用于护航和对岸轰击,另外三座炮塔都集中在前部,第一个会造成主炮存在后方死角,第二个是三座炮塔都堆积在一块,一旦下方弹药库失火,很容易造成连锁反应。动力系统上,动力机舱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采用8台3鼓水管燃油锅炉,单位压力磅/平方英寸,蒸汽轮机为两台布朗·寇蒂斯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总功率轴马力。推进方式为双轴双桨推进,设计的最高航速仅仅为23节,在最高航速下续航里程为海里。《华盛顿条约》的限制让其动力系统无法做的很大,造成了纳尔逊级战列舰的动力和机动能力都很差,甚至比更为老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还要慢,故而在二战的时候,该舰23节的最大速度不合适伴随航母编队等行动,因而大部分用于护航和对岸轰击中。二战爆发之后,罗德尼号战列舰与纳尔逊号一起参加了挪威战役和围捕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的行动,并在年5月27日,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随后于年,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直到第二年战争结束,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新型海战思想的使用,战后的罗德尼号战列舰被转入预备预随后除籍,并在年2月出售解体,结束了这艘二战战舰的一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y/1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