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大会是个什么会
何以中国?这不仅为华夏儿女之永恒关切,也是世界各国长期求索的命题。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拉开帷幕,全球多位专家学者汇聚黄浦江畔,深入探讨“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在地区冲突频发的当下,以文明之镜自鉴、互鉴,极具现实意义。事实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直为世界所瞩目。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更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一路走来,从汉学到中国学,再到世界中国学,世界看中国的眼光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全面。 为何研究中国的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研究和发展世界中国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一 要了解世界中国学大会是个什么会,首先需要了解世界中国学。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世界中国学的发展脉络。 汉学的“老祖宗”可追溯到马可·波罗、利玛窦等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人物。13世纪开始,那些首先来到“神秘东方”的传教士们,一边用羽毛笔、拉丁文记录下自己的中国印象,一边满怀热情地把古老中国的百家言论、哲人智慧翻译、介绍给欧洲,于是渐渐形成了早期的汉学。此后,汉学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不过,传统汉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然而,中国是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20世纪,因战争等重大国际问题影响,欧洲把研究汉学转为了研究中国问题,从而发展出了中国学。与汉学相比,中国学更侧重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年3月,第16届亚洲研究协会年会在华盛顿举办,会上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中国学研究必须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相结合,标志着中国学研究开始社会科学化,将“中国”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立体考察。 改革开放后,原本被称为中国学“荒村”的亚非拉国家也开始研究中国,中国学日益成为显学。正如此前,厄瓜多尔学者何塞说:“全世界都在望向东方。古代中国的思想内涵既丰富又深邃,而当代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谁不想多了解它一些呢?”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国,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国外和国内基于不同精神传统、学术语境、学脉传承谱系的研究,不仅使得彼此之间的叙事存在差异,也造成海外中国叙事与本土中国叙事“各自为政”。 不同文化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不同文明之间需要交流互鉴。正因这样的共同理念,年,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举办,正式提出了“世界中国学”这一概念,并很快被广泛接受。此外,世界汉学大会、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大会、世界汉学家大会等也是研究世界中国学的重要学术平台。 因而,我们大概可以这么说:汉学是1.0版,中国学是2.0版,而世界中国学是3.0版。 《论语》图源:视觉中国二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世界中国学愈加受到重视。而为了使世界中国学研究变为“中外互鉴之学”,世界中国学界作出了持续探索,带来了诸多改变。笔者谈两点。 从他塑到共塑。曾有一个著名的“谭中之问”。年,印度华裔学者谭中这样发问:“海外中国研究为什么不看中文书?”“谭中之问”透露出,曾经中国在世界中国学领域“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 这一局面逐渐被扭转。比如,年出版的《领导力与大国的崛起》,就在海外学者中激发热烈反响,英国学者评价:“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从中国角度看待现实世界和历史的思考,我欢迎这种对欧洲为中心的正统学术观念的修正。”而中国人民大学多位学者撰写的《百年变局》,得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出版社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的青睐,并向全球发行。 再如,自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学术平台后,该论坛走出国门创办了美国、韩国、德国、阿根廷等海外分论坛,形成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网络。截至年底,参加过这一论坛的中外学人达余人次,覆盖全球个国家和地区。此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就邀请了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聚焦大会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让中国学回到中国”,这是几代中国学人的夙愿,正在成为现实。此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将进一步为全球学者搭建起自由交流的舞台、平等的对话体系,从而有助于形成有关中国的“世界性的百家争鸣”。 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y/222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美国中部的低调顶流
- 下一篇文章: 人工智能时代早已来临它何时超越人类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