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增创优势,创新辉煌。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投资评论,作者陈畅远

01只要基金经理做的时间够久,难免犯错。

比尔·米勒是莱格梅森价值基金的掌舵人,他曾经创造了从年到年连续15年击败标普指数的空前纪录。因此被誉为投资天才,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之一。凭借着自己的投资实力,米勒获得了《金钱》杂志、晨星、《巴伦周刊》的众多奖项。他也是知名财经记者珍妮特·洛的畅销书《战胜标准普尔》的主人公。

比起现在许多国内基金经理跌倒在预警线前的诚惶诚恐,连续跑赢标普指数15年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在年开始掉入天坑的经历,可能更富有戏剧色彩。

不过,当连胜标普的记录在年终止时,比尔·米勒并没有因此沮丧,他保持着一贯的自信,昂着头迎来着裂开的10年。

02裂开

米勒在年8月公开了自己未来的思路:房地产市场年的降温使得房屋建筑商不景气,但房地产市场糟糕时期可能已经过去,明年很可能会反弹。所以,他的基金拥有PulteHomes、Centex和KBHome等地产股。

在年第三季度,他大量买入贝尔斯登,这家公司在次级抵押贷款上大举押注,投资者担心楼市问题蔓延,米勒却无视了7-8月的震荡,认为是投资者对房地产和信贷市场过于悲观。

第四季度,随着金融股下跌,他“逆向抄底”美利坚,买入美林证券、华盛顿互惠银行、美联银行和房地美,把他心目中的美股核心资产配了个遍。第二年硬是把AIG、房地美这些将在金融海啸中差点被拍死的大家伙统统加了个仓。到年6月底,米勒的集团持有万股房地美股票,约占公司的8%。

杠杆率颇高的贝尔斯登在贷款人纷纷跑路后迅速破产,摩根大通奉命于危难之际,勉强以2美元每股收购之,让米勒大亏了一把。更惨烈的是,9月雷曼崩盘前夕,财政部宣布将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使得私人股东的股份几乎一文不值,一周内房地美的股价跌至不到1美元……

根据Morningstar数据,米勒管理的美盛价值信托基金(LeggMasonValueTrust)给投资者造成了58%损失,比标普指数的跌幅还大20%,一年内规模下降了74%,导致米勒作为董事长的公司Legg股价下跌75%。王者还没有归来,就跌落在了半路上,米勒的管理规模直接从亿美元跌至8亿美元!

究其原因,是米勒过去的辉煌给予他太多依赖过往路径的信心。

米勒说,“价格下跌时,唯一让我们停止更多购买的方法,是再也无法获得股票的报价”。这句话是米勒过度自信的写照。在特殊时期下过大的赌注,会导致一败涂地。确定一个投资是否确实是一个价值投资的机会并不容易。如果购买一只股票只是因为它的价格是某个群体中最诱人的,那么就有可能犯错误,原因有两个:第一,股票价格有吸引力可能意味着它的未来前景很差;第二,整个群体可能被高估,不值得考虑。米勒的错误在第二,他在金融危机的初期阶段持有大量的金融股,这些金融股从相对价值(市盈率、市净率等)来看似乎很便宜,但其实整个行业正走向衰落。在跌落谷底时,米勒第一次如此深刻的反省:“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有去正确评估这场流动性危机的严重性,我没有考虑到危机会如此严重,以至于一连串曾经非常强劲的公司接连倒闭。我很天真。”03奔私

经历大起大落的米勒能够东山再起靠的并不是改过自新,而是随性。

对于LeggMason来说,米勒业绩的下滑导致每年数亿美元的管理费收入人间蒸发,这对任何一家基金公司来说,都是最敏感的损失。自年金融危机以来,他一直在全力投资,不留现金在手边,因为“这会意味着更高的未来收益率。”

在金融危机中折戟后,米勒铁了心要复活,他只有背水一战。很快,米勒赶上了年大幅复苏,价值信托基金回报率40.6%,机会信托基金回报率83.1%,但这基本上没有被财经媒体注意到,毕竟华尔街日报在年12月才发布了一篇标题为“选股者的失败”的文章,用宏大的叙事描绘了比尔·米勒的潮退,打自己脸是不可能的。

米勒并不介意,他在后续几年里选择了远离聚光灯,走上了“公奔私”的道路,与国内许多公募明星经理不同的是,他的离开并不是处于人生的高光,而是低谷。

他相继卸任了价值信托基金投资经理一职,离开了服务35年之久的美盛基金,然后低调地用年至年攒下的钱创办了米勒价值合伙公司(MillerValuePartners)。

米勒把几乎所有除人事决策和投资管理外的事情都外包了出去,还拒绝了大多数演讲和采访的邀约。他有意将自己的公司打造成投资合伙企业,他的两个儿子共同管理20亿美元,包括由儿子比尔·米勒四世管理的价值1.85亿美元的共同基金MillerI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dx/1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