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语文课本,那些年一起读过的美丽谎言,
当我们以成人的眼光回忆儿童的事情,总是觉得充满了不可思议。 小学教材的那些美好故事:《爱迪生救妈妈》一场星际穿越式的施救,《华盛顿砍倒樱桃树》一棵无中生有的樱桃树,《地震中的父与子》一个解释不通的父爱,对于这三篇至今能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美好而又虚假的。美好的故事都是存在于人们的回忆当中,打破了就充满了失望。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令人感动而又不真实的故事。 《斑羚飞渡》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属于初中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羚羊在猎人的猎枪和猎狗,夹击的情况下,逼上悬崖,年轻的羚羊踩着病老的羚羊跳跃到悬崖对面,逃脱猎人的抓捕的故事。 从物理角度来说:在这里踏上羊背根本不能构成新的发力点。也不能产生推高自身的反作用力,都无法保持原高度。所以在物理的角度,这段描写就是错误的。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虚构故事,主要是突出羚羊,超越自我,相互合作,延续生存的壮举,在这里不做讨论。 《草帽计》一个抗战时期的奇迹 说的是红军长征期间,贺龙用计谋,不费一枪一弹,使敌人自相残杀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从现在来看,就如同抗日神剧一样,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 首先,贺龙率领的是红二方面军。而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年10月而非年。文中提到的年以及二万五千里是中央红军的记录,而非二方面军。 其次,二方面军前往贵州是年11月的事情。也是冬天,等到了年夏天,二方面军早已走出贵州和四方面军在甘孜一带会师。 中国的语文教材为什么会出现“造假”? 其实这跟中国的德育教育有关。 中国小学教材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刻意的神话,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包装,来给人以教育和启蒙的目的。 语文是最容易树立个人思想的一门学科,希望通过课文的名人故事,给孩子传达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编者可谓是煞费苦心。 着重于课文,不如着重于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无论编者把课文编撰的有多好,最终讲解的还是老师,所以注重教和学才是重点。 我们的教材似乎添加了过多的美化与加工 《荷塘月色》被删掉的文字:“像刚出浴的美人”,采莲的少女荡舟出湖原本不是“载歌载舞”而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 《红楼梦》节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说到冯渊是同性恋“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身冤孽”,在课本中被删去。 这些被删减的版本,无不说明了教育者的目的,使得学生必须遵循教育者的假想方向、道德观乃至标准答案思考,甚至于教育者不惜为了“崇高形象”而造假,包括编造“科学史谎言”。 教科书不是文学作品,孩子更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 文章可以不真实,逻辑通畅即可,但是教科书的编撰,不仅仅是逻辑还有科学。 或许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 事实上是为了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地教孩子认写生字词,结果……有些字不可能都那么凑巧地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只能改编了……改编的人只注意了知识和情感而忽略了科学性 尊重历史和宣扬美德不冲突 我不否认,也许这些虚假课文的作者初衷是好的,但是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语文教材最重视的就是思想,而大多数编撰的造假的是国外的故事,最容易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 这样是否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当一个人长大后,回想当年所学的课文,尽是假话连篇,又该如何想象? 纵观中外古今能人贤者那么多,把他们的故事编进教材里不比费劲编造故事强啊。 还是希望以后编写教材的人能对即将写入课本的材料认真筛选一下,尊重历史和宣扬美德不冲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dx/22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斯伯格你要做淑女并保持独立请努力成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