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南极洲183刷新记录,北
只分享最有价值内容 北美西北地区的许多民众们,这几天真是热到想吐,因为他们遇到了千年一遇的无敌高温,苦不堪言! 一般六七月平均气温在20-30之间的加拿大温哥华、美国西雅图等地,因为持续的热盖/热穹顶现象Heatdome,两周以来温度直超40摄氏度。 (热盖现象,是指高压脊持续盘旋在一个区域的上空,将热度和湿度聚集起来,“慢慢烹调”区域内的热浪,带来极端高温的现象。) 除了温哥华,距离温哥华东北公里的利顿Lytton,更是接连三天打破加拿大有史以来的高温纪录。 尽管超过北纬50°,但一直因为米的低海拔地势常年成为加拿大夏日气温最高的地方(普遍超过35度),可就在6月29日,利顿的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9.6摄氏度。 加拿大?49.6度?北美“火焰山”,实在是难以想象的热了! 因为太热,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BC省)的大型超市和商场的空调风扇几乎售罄。不少学校因为太热直接宣布取消本周的课程,连接种疫苗的中心都因为天气太热临时关闭。 有好几个网友po出6月雪山顶的积雪融化情况,直观体现了究竟有多热。 温哥华以南的美国西雅图和波特兰,也笼罩在热盖之下,频繁打破高温纪录。 波特兰的电车热到电线融化 房屋外墙热到变形融化 车顶行李箱的logo被热化 更别提民众拍到的,地面起翘,裂缝拱起。 因为太热,西雅图、波特兰,以及华盛顿州西部的供电需求陡增,导致西雅图城市电力公司在上周日到周一晚间不堪负荷断电,几千户人家热得苦不堪言。 而被热盖笼罩下,甭管是加拿大还是美国的民众,都是各种吐槽,还积极分享了自己稀奇古怪的抗热方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为了表达自己有多热,一些网友给出了非常直观的例子。 比如这位与太阳比肩的BC省网友: 华盛顿州网友也不落人后: 一位华盛顿州塔科马的网友,还分享了自己在高速路上看到的告示牌。感觉这位工作人员可能也是热得发疯了哈哈… 还有的网友,上传了家中的摆件和植物被热扑街的情况。 自己软掉的蜡烛 热倒下的塑料手办 还有自己炸掉的易拉罐饮料 因为太热超负荷工作爆炸的空调 有位网友还分享了自己工作餐厅后厨的走入式冰箱,平日温度都在零下5摄氏度的冰箱,这下直接飙升至32华氏度(约0度)。 啥都不说了,就一个字,热! 热也没办法,有的网友开始了自娱自乐自救时间。 最“经典”的试热方法,当然就是煎蛋啦! 煎完直接做三明治,明智! 还有的更逗,直接阳光下烤饼干。 甚至直接TacoTuesday烤taco饼??? 除了靠太阳“做饭”,网友们也想出了各种降温方法。 这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和老婆想出的阻隔阳光的方法,用锡箔纸把家里的透光天窗包起来。 也有用锡箔纸贴窗户的 还有用锡纸挡窗帘的 抢到便携空调的网友,24小时开机,但也有的表示没啥用还是太热,这么做感觉就是“欢迎来到温哥华桑拿中心”。 可能啥都还是没有冷水管用,这位网友把家里后院的滑板场改造成了水池在家泡脚。 被老公劝进垃圾桶泡水的阿姨,也不在少数。 用北美的冬雪望梅止渴的也有哈,男默女泪。 人类都热成这样了,小动物们该如何是好? 一位加拿大的网友,拍到了秃鹰在树上热到吐舌喘气的画面。 松鼠热到趴在树荫下的地面散热 另一位加拿大网友拍到母熊带着两只熊崽跑到后院游泳池消暑。 还有一户加拿大网友,分享了父母帮助后院里的干脆面消暑的办法: 这位住在农场的网友给家里的猪猪犁了新的泥土,给它们抹上新的“防晒霜”。 还有这位,实在不忍心看着家里的母鸡在户外受苦,把鸡圈搬进了家里。 对比野生动物和农场动物,室内的宠物们要幸运不少,但也被热得够呛。 热到瘫倒的猫主子们: 因为室内温度过高,这位养鱼的网友想出了用冰袋和风扇给水降温的方法。 有卡车的铲屎官们,自制了水池给狗子泡澡。 也有用冰块、冰袋给主子们降温的 不过这位喵喵铲屎官“控诉”了主子的难搞: 还有这只,也很精致了哈! 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有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北冰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某些地区终年都被冰雪覆盖。 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
上图:年3月,北极熊栖息在格陵兰岛北部厚厚的一块海冰上。 现在,北极“最后一个冰区”也开始融化。 科学家曾表示,到本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北极大部分地区可能没有夏季海冰,而那不会融化的一小部分,就是“最后一个冰区”。 但如今,现实却狠狠打了科学家的脸。 “最后一个冰区”是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的一片海冰,是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冻结海水。这里也是北极动物最后的避难所,因为北极熊要用冰块来捕猎海豹,海豹要用冰块为幼兽建造洞穴,而海象则用冰块作为觅食的平台。
上图:北冰洋“最后一个冰区”,黑框内为WandelSea 为调查北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华盛顿大学的极地科学家阿克瑟尔·施韦格领导了一项新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CommunicationsEarthEnvironment》上。
上图:WandelSea位置 研究人员于年8月重点研究了WandelSea的海冰,该地区位于“最后一个冰区”内。 和北冰洋的其他地区一样,这里的冰也在逐渐变薄。卫星图像显示,年8月4日,海冰浓度仅为50%,创下历史新低。
上图:北极海冰体积,自开始缩小 同样,南极也好不到哪去。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位于南极半岛北端的阿根廷研究基地埃斯佩兰萨于2月6日创下了8.3℃的新纪录,超过了年3月24日的7.5℃的纪录。 并以测量数据有误,驳回了年2月9日,南极洲西摩岛上的气象站记录到20.75℃高温纪录。
南极半岛是地球上变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在过去50年中,上升幅度几乎达到了3摄氏度。在过去的30年中,其温度上升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地球怎么了? 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温度变化。这些变化的温度是由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变化,引起的太阳入射辐射能量变化导致的。
但在20世纪后期,科学家们观察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球变暖的速度比以前记录的要快得多。 那是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树环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过去年全球平均气温,发现在20世纪之前的几百年里,几乎没有变化,但在当时出现了急剧上升。
上图:温度变化 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分析了更早的温度,可以追溯到.万年前。结论是一样的:我们的星球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变暖的速度比上次冰河时期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快。 这项研究还表明,在过去的2年中,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实际上处于自然冷却期。但由于现在人类活动排放了太多温室气体,从而抵消了降温。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觉得。一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只不过处于第四次和第五大冰期之间的间冰期,而间冰期又是大冰期中比较温暖的时候,因此全球气温上升应该是自然变化而已。
上图显示:从恐龙灭绝之后到现代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目前的温度是比较低的,虽然不是冰期,但是却是间冰期。 但不可否认的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去年的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摄氏度。
在工业时代之前,没有大范围使用化石燃料的几千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是百万分之(ppm)。但到了年,它已经上升到了百万分之。 年5月,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达到45ppm。上一次二氧化碳水平如此升高是在大约万年前,当时海平面升高了大约30米,现代人类甚至都不存在。 显而易见,地球的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而留给我们的时间我不多了。 全球变暖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被喊了几十年,已经深入人心,到现在依然常被提及,并且我们自身也能感受到现在的气温有明显的变化。 主要原因是从上世纪开始,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气体就像是给地球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一样,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增长。 不过我相信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报道,说是目前的太阳即将进入“极小期”,开启“冬眠”模式,由于太阳是地球光和热的来源,所以地球也即将进入“小冰期”,并且有可能会持续30年的时间。 看完后感觉有点懵,不是说全球变暖么?为何又说要进入“小冰期”了?这是怎么回事?那地球往后的几十年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 首先我们说下什么是“小冰期”?在地球的历史上一共经历过四次冰河时期,最近的一次发生在距今万年前,每次冰期至少持续几千万年的时间,冰河时期的地球南北极冰盖会一直延伸到低纬度地球,覆盖大面积的地表。 由于大量的海水被冻结,冰期的海平面要比现在低将近00米,冰河时期也称为大冰期,每个大冰期之间至少会间隔.5亿年的时间,这个间隔被称为间冰期。 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间冰期,在间冰期中会周期性的出现小冰期,关于大冰期的形成,目前没有一个准确且令人信服的说法。 但科学家推测,主要跟地球公转轨道的进动周期、自转轴的进动周期以及全球大气成分有关。所以未来是否还会迎来、什么时候迎来大冰期目前并不是很清楚。 关于穿插在间冰期之间的小冰期,周期一般比较短,只有数十年或者数个世纪,相对来说这个时间段温度偏低,但是并会像大冰期那样大幅度的降温,温度只有0.5℃-.5℃的降幅。 我们认识小冰期只要是来自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因为根据记载这三个世纪,全球气温普遍偏低,因此带来了很多的自然灾害,这段时间我国正好处在明清两代,因此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这个时期到底有多冷呢?其实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并不大,也就是摄氏度左右,但是这是全球平均的变化,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温度变化能够达到5到0摄氏度。 根据明末清初的记载,在我们印象里四季如春的海洋也在小冰期时间段的某些年份下起了大雪,京杭大运河在月份就被冰封,在英国一向不会结冰的泰晤士河也在小冰期最冷的7世纪末数次出现冰封的景象。 气候巨变所带来的影响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带了极大的打击,寒冷使得大量的植物、农作物死亡,本该温暖的多雨的季节的变得干旱,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天灾也成为了明末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的一大原因,加速了明朝的灭亡。9世纪末小冰期结束以后,我们就经历了相对温暖的一个多世纪。 那么当时的小冰期是怎样形成的?地球的温度无非跟太阳和地球本身有关系,9世纪末天文学家沃尔特·蒙德提出,从年到70年间,没有观测到太阳黑子存在的迹象,而且这70年正好对应了当时小冰期最为寒冷的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也被称为蒙德极小期。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较暗的区域,虽说称为黑子,但是中等大小就跟地球的直径差不多,而且太阳黑子并不是完全黑暗的区域,而是相对于周围的其他区域温度较低,但温度依然在4摄氏度左右。 太阳黑子的形成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出来了非常强的磁场,影响了太阳光球层物质的对流,热量无法上升因此出现了低温区域。 太阳黑子越多说明太阳活动越剧烈,而年到70年间没有太阳黑子,这就说明当时太阳本身就处在一个低活跃的时期,称为极小期。 除了太阳的原因以外,研究人员还称,当时地球上发生了多次的大型火山喷发导致了大量的火山灰被带入了高层大气,这些火山灰会直接遮挡阳光导致地球气温降低。 例如,86年的“无夏之年”,当时为嘉庆二十一年,就是因为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了那一年的冬天久久不肯离去,感觉跟没有夏天一样,甚至出现了8月飞雪的景象。 为什么现在又说要进入小冰期了?主要是因为科学家观测目前的太阳,从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发现太阳黑子活动了。 我们知道太阳黑子的活动有一个大约年的周期,最近的这个活动周期是从年开始的,将在年结束。 一般来说,太阳黑子活动在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前几年,太阳表面会经历频发的喷发现象,会表现得活跃起来,但是根据观察太阳表现得异常得平静,很久都没有出现黑子活动了。 天文学家从年开始记录太阳黑子的变化,目前我们处在第24个活动周期,但是科学家预计从第25个活动周期开始,也就是从年开始,太阳黑子的活动将会减弱,太阳进入“休眠期”。 这个时间会持续到0年,并在0年太阳黑子会降低60%,这个时间段太阳辐射将会降低,使得地球进入类似于蒙德极小期的寒冷小冰期。 那么地球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关于上一次的小冰期的成因其实科学界也只是猜测,并没有肯定的说是太阳的原因还是地球大气的原因。 如果这次科学家预计正确,太阳黑子确实进入了一个低活跃的时期,太阳辐射减少。但是也不会对地球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你也很有可能不会感觉到气温降低。 因为地球的温度并不是太阳单方面的因素,当今的地球大气成分相比于6世纪到9世纪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温室气体明显增多,20世纪初开始至今地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6℃。 现在每年的夏天很多地方都会刷新往年的最高气温。而且现在的人类社会已经不是两个世纪前了,温度的小幅波动,并不会给我们带来饥荒。 所以从年开始,地球真的进入了小冰期的话,只能说是在现在全球变暖的基础上地球更加凉爽、健康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文章,欢迎分享,推荐收藏,每天在看,请你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fg/18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生大礼包银行开户的正确姿势
- 下一篇文章: ldquo专家rdquo熊丙奇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