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613/4404913.html

引言

一九五七年七月,美国爆发了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美元地位进入了削弱和动摇的阶段。一九五九年,美黄金储备为一百九十五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为一百九十四亿美元,两者大体相当。以后美元继续外流,到一九六0年十月,美国对外流动负债达到二百十四亿美元,而黄金储备只有一百八十四亿美元,于是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

美国战后历次美元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一九六0年十月二十日伦敦市场的金价上涨到每盎司四十一美元,超出三十五美元的官价六美元。原是资本主义各国竞相追求的美元,这时成了抛售的对象。这次危机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对于美元的霸权地位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侵越战争扩大后,美元危机加速发展。一九六七年十一月英镑贬值后,美元成为众矢之的,危机迭起。一九六七年底,美国黄金储备下降到一百二十一亿美元,而对外流动负债增加到三百三十一亿美元,几乎等于前者的三倍。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在一九六八年三月爆发了战后空前规模的第二次美元危机。巴黎的金价一度涨到四十四美元一盎司,伦敦市场的黄金成交量最多的一天达到四百吨。

美国黄金储备在半个多月内流失十四亿美元。美国只得要求英国暂时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在第一次危机后拼凑起来的“黄金总库”停止对自由市场供应黄金,听任金价自由波动。

美国只对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继续按官价承兑黄金。这就是所谓“黄金双价制”,即事实上承认除黄金官价外,还有自由市场的另一种价格。这样,美元与黄金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关系,美元已变相贬值,“黄金总库”也彻底垮台。

自此以后,美元危机连绵不断地爆发。一有风吹草动,人们就纷纷抛售美元。例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爆发的第三次美元危机,一九六九年四月爆发的第四次美元危机和一九六九年九月爆发的第五次美元危机,都是传说西德马克升值或法国法郎贬值而引起的。总之,国际金融市场一有波动,就很快把美元卷入,使美元成为竞相抛售的对象。美元可说到了“弱不禁风”的地步。

一九六九年十月起,美国进入了又一次经济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于一九七一年开始,改变“紧缩经济”的政策,而采取“扩展经济”政策,大搞赤字财政,降低利率,企图借此缓和经济危机,结果却进一步助长了通货膨胀,促使大量资金外流,国际收支急剧恶化,美元地位每况愈下。

至一九七一年五月,美国黄金储备下降到一百零六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从年初到五月就从四百三十七亿美元猛增到五百十八亿美元,黄金储备则相当于积欠外债的五分之一,充分暴露了美元地位的虚弱。到一九七一年四月底五月初,西德马克将自由浮动的消息传出后,西欧各主要金融市场立即掀起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等西欧货币的风潮。

在这第六次美元危机中,美元成了唯一的抛售对象。金价猛涨,美元暴跌,西欧各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交易,西欧主要货币市场一片混乱。

五月危机后,美国财政、经济危机更加恶化。一九七一财政年度的政府收支赤字高达二百三十二亿美元,是战后以来第二个最高纪录。一九七一年上半年出现外贸入超,这是本世纪第一次在半年结算中出现的贸易逆差纪录。上半年国际收支逆差达八十三亿美元,也是有史以来的最大赤字。

继五月危机后,西方金融市场上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国家货币之风一直没有停止。到七月下旬爆发了第七次美元危机,其来势更加凶猛。美元暴跌,黄金猛涨。

美国政府遂于八月十五日宣布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开始瓦解。十二月中旬,西方十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调整汇率的协议。美元对黄金的比价贬值百分之七点八九,把原来规定的三十五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降为三十八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这是一九三四年以来第一次正式宣布美元贬值。

但是,这次美元贬值并没有使美元的虚弱地位得到任何改善。一九七二年六月,由于英镑爆发危机,英国政府宣布听任英镑汇价在外汇市场上自由浮动。随之,抛售美元、抢购黄金之风又起。这是第八次美元危机。

一九七二年美国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货币供应量增加了百分之十一,到年底高达二千四百六十八亿美元。一九七三年度的美国政府预算赤字高达二百四十八亿美元。一九七二年的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又创六十三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超过一九七一年的逆差一倍以上。

美国的短期外债到一九七二年底已达八百二十九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只有一百零四亿美元(按每盎司黄金合三十八美元计算)。美元信用更趋下降。一九七三年一月下旬起,西方金融市场又爆发了大量抛售美元,抢购西德马克和日元的第九次美元危机。

进入二月份以后,危机迅速发展,抛售的美元超过一百亿。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汇市场于二月十日起先后关闭。美国政府于二月十二日宣布美元贬值百分之十。虽然美元贬值如此之快,幅度又如此之大,但美元危机的风暴并未平息下来。

到二月下旬,西欧金融市场抢购黄金的风潮又起,伦敦市场上黄金价格一度涨到每盎司九十六美元,超过美元贬值后的黄金官价一倍以上。紧接着大量抛售美元的浪头又汹涌而来,西欧共同市场各国和日本相继决定从三月二日起再度关闭外汇市场。这是第十次美元危机。

一再挣扎,一再失败

美帝国主义对于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不甘心的。自从年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后,历届美国政府曾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扭转美元地位日益恶化的趋势。美元霸权衰落的过程,也是美国垄断资本一再拼死挣扎而一再失败的过程。

在第一次美元危机后,美国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与英、法、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士等七国的中央银行组成一个“黄金总库”,要这些国家同它一道在伦敦市场维持每盎司三十五美元的黄金官价,也就是利用这些国家的钱,来应付抛售美元、挤兑黄金的压力。“总库”的股份由美国承担一半,其他七国合占一半。在发生抢购黄金风潮时,通过英格兰银行卖出黄金,维护黄金官价,保卫美元。每月结出买卖净额,由八国按照股份比例分摊。

一九六七年六月,法国宣布退出,八国变成了七国。到一九六八年三月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后,“黄金总库”在黄金风潮的冲击下再也招架不住,于是成员国联合决定今后不再对自由市场供应黄金,美国一手炮制的“黄金总库”就此垮台。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美国与西欧国家达成了一项协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增加资金六十亿美元,成立“备用信贷”。这是美国为自己开辟的一条新的借贷门路,借以支持美元信用。这笔信贷在管理和使用上限制极严。贷款必须经三分之二的出钱国家同意,借款国无权投票,出钱国本身支付有困难时,有权立即收回贷款,贷款到期须用放款国货币或黄金归还。贷款的管理权实际上控制在共同市场国家手里。美国在“基金”组织中独霸一切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一九六二年三月开始,美国又与西欧各国和国际清算银行分别订立了“互惠借款协定”,双方互借本国货币,互立帐户,以备美元发生危机时得以借用对方货币来收进美元,稳定美汇,同时,对方也有借用美元的权利。这个协定名义上虽称“互惠”,实际上主要用来支持美元。至一九七O年十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与十四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签订的互惠信贷总额达一百十七亿美元。

此外,美国还在国外发行过外币公债,企图借此减少对外流动负债,减轻对美元的压力。所有这些措施都是美国企图借助于别国力量,来帮它支撑美元;有时虽能应一时之急,但对于改变国际收支日趋恶化的基本形势是无济于事的。美国政府在对外罗掘俱穷的情况下,接着又在国内搞了一些移东补西的骗人花招。

按照美国黄金储备法的规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国内发行的美元纸币,以及联邦储备系统中的私营商业银行为开立活期存款户头而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的储备,都应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黄金作担保。

一九六五年初,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到一百五十二亿美元,而这两项担保就需要一百三十四亿美元,可以用来应付外国兑换的黄金只有十八亿美元。当时美国对外国的短期负债是二百三十七亿美元,相差二百十九亿美元。

于是,美国政府于一九六五年二月取消了活期存款储备应有的百分之二十五黄金担保的规定,把这笔黄金储备移作应付对外兑换之用,妄图借此稳定人心。这样增加的“自由”黄金储备额不过五十亿美元左右,杯水车薪,远远不足以对付挤兑黄金的压力。

因此,一九六八年二月美国政府又取消了纸币发行应有百分之二十五黄金担保的规定,借以增加一百零五亿美元的“自由”黄金储备,把全部黄金储备移作应付对外兑换之用。这种挖肉补疮的做法当然稳定不了人心。

转瞬之间,到了三月,第二次美元危机就以比第一次美元危机更为猛烈的势头爆发了。一九六九年九月第五次美元危机期间,在黄金枯竭,美元信用破产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又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搞了一个买空卖空的把戏。这就是所谓“特别提款权”。这是“基金”组织分配给各成员国的一种可以换购别国货币的权利。一个单位折合一美元。

在资金移动方面,肯尼迪政府于一九六三年采取了对美国人在外国购买债券、股票征收利息平衡税的办法。约翰逊政府于一九六五年又把这个法案延期两年,并扩大了适用范围,企图借以限制短期资金的外流,但这个措施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美国政府催促西欧国家提前偿还债款,虽抵补了一部分国际收支赤字,但这不过是寅吃卯粮的做法。至于使用提高利率的手段以限制短期资金外逃的办法,美国政府经常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因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不断袭击着美国,它需要采用低利率的信用扩张政策,以刺激经济,但利率过低又必然导致资金外流,扩大收支逆差,加重美元危机。内外交困的美国政府经常陷于左右为难,顾此失彼的困境之中。

结语

美国政府力图保卫美元所作的以上这些拚死挣扎,根本没有触及美元危机的病根,因而不能挽救美元地位的日益恶化。在对外债台高筑,国库黄金空虚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就只有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hb/2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