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颗叫做“巨野教案”的种子,带着胶济铁路的根,在山东半岛的温床上破土发芽,并在之后的5年里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那颗种子,并非颗偶然掉落在湿润泥土中。那块土地,早在那几十年前就选好了。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中国18个省份,认为山东胶州湾有着绝佳的海外殖民条件,可修建一条从青岛到济南的铁路,横贯齐鲁。我想起老舍的《春风》,风里裹挟着恼人而无可避免的沙。“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走过百年”专题展厅中的德国人占据胶州湾后,对这条镶嵌在中国人皮下的“黑色血管”,推进得几乎“雷厉风行”。《中德胶澳商埠租借条约》签订后,14家德国银行迅速组成联合战线;德国官方闪电般发布铁路建设“白皮书”;仅三个月,勘测设计便全面开始,又三个月,铁路建造已全面开工;德国人还建起四方机车车辆厂,从德国调集零件来济装配,解决工程设备方面的问题……那一年,济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冬天。那一幕,像极了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那是济南人极少见到的场景,叮叮当当的声音与呼啸的蒸汽铺天盖地,操作那些巨大的力臂的,却是些白皮金发的陌生面孔。贵宾候车室复原场景铁路开工第一年的年底,高密县爆发了发规模的“农民抗德阻路”运动,胶济铁路被迫停工一年。在近代铁路史上,民众反抗压迫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像胶济铁路沿线民众这样的真刀真枪的流血牺牲,却是前所未有的。德国老相机随着《觉醒年代》的开播,关于年的巴黎和会,很多人对那段屈辱历史的印象又更深了一步。然而,这“一切权利”中具体包含了哪些,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这里面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便是那条侵略者视作“血管”的胶济铁路。碰了一鼻子灰的巴黎和会代表团惊讶地发现,早在年,袁世凯便答应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秘密转交给了日本。那之前的一年,一战爆发,日本攻占山东多地并霸占了胶济铁路。眼看胶济铁路已事实上丢失,袁估计是顺水推舟,做了个“免费人情”。不知他是否曾想到,就是这一纸条约,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这么大的麻烦。不过,威逼下的不平等条约,始终是站不住脚的。年2月4日,中日两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战爆发后,日本曾再次占领胶济铁路,最终在抗战胜利后,这条命途多舛的铁路才最终回到中国人的手中。胶济铁路博物馆楼梯间年,眼看日军趟过青岛,逼近济南,躺在日军黑名单中的老舍在最后时刻被迫只身南逃,有惊无险地坐上了最后一班火车,挤在一车厢军人之中告别了他心心念念的济南。那一年,正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中断了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从北京南下逃亡,躲避战火的同年。在《八方风雨》一文中,老舍回忆了当时的场景。“他去敲了敲一间车的窗。窗子打开,一个茶役问了声:‘干什么?’友人递过去两块钱,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人,一个小箱。’茶役点了头,先接过去箱子,然后拉我的肩。友人托了我一把,我钻入车中,我的脚还没落稳,车里的人——都是士兵——便连喊:‘出去!出去!没有地方。’好容易站稳了脚跟,我说了声:我已买了票。大家看着我,没再说什么。”背后烟雨朦胧中的济南街巷,渐渐看不真切。那是老舍笔下那个“幻想中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胶济铁路博物馆文创书店不过,那条漆黑的铁家伙,确实曾带动了一个时代的步伐。台湾学者李国祁在《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中说到,“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没有一项比铁路引起更大的影响。”济南大学的林吉玲举例道,火车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乘客不分性别地落座在一起。另外,“中国传统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一般民众以日、月、年为时间单位,不讲求精确的计时,时间观念相对淡薄。近代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运输,对时间的要求严格,这首先对沿线城市包括济南居民的时间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第一家民族资本工业济南电灯公司、第一家商场式市场新市场、第一所外国洋行礼和洋行分行、第一家外国银行德华银行、第一家特殊教育学校盲哑学堂、第一所女子学堂等等相继问世,给济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胶济铁路博物馆门口的火车口随着高铁客运的高速发展以及胶济铁路线的调整,老胶济线上大部分车站都逐渐凋零甚至废弃,少部分保存较好的被列为文保单位,差一点的,则在全社会不断呼喊的保护声中被拆除。在老胶济铁路济南站,也就是现在的胶济铁路博物馆的“走过百年”专题展厅中,我见到了津浦铁路济南站老钟楼的大钟表盘残件。锈迹斑斑的铁杆铁片中,那团表芯看起来风采依旧,仿佛仍能听到泛着金属质感的滴滴答答的心跳声。当年的测绘仪器我默默走出站台,嘴边蹦出一句没头没尾的话。“胶济铁路啊!它不是什么恶,也不是什么善,它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胶济铁路博物馆文创书店图文作者:最笨旅行家石头,全网同名。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搬运。关于作者:90后全职旅行家,前《言炎》主编,文旅作者,摄影师,歌手。多平台签约旅行家。曾赴新加坡留学,创立“手望”聋人公益社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hb/2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