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纽约

——菲利普·帕雷诺的七个散章

纽约的公园大道军械库,每年夏天都会组织一场大型特展。今年轮到了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展览名为“H{N)YPN(Y}OSIS”,纽约的首字母缩写“NY,NY”插入“Hypnosis”(催眠)一词中。声音,雕塑装置,灯光,影像,加上现场行为艺术表演,在这个庞大的空间中轮番上演;组合和编排持续变化,这场令人目不暇给的盛宴,看下来需要至少两个小时。这一切的背后,是艺术家本人在展览期间全程坐镇幕后,精心操控。

菲利普·帕雷诺说,“我所设想的展览是一个精心编排的空间,就像自动机械一样,不断生产各种转瞬即逝的片段,和各种旋律……一段脑海中的舞蹈。”

就像展览方式一样,我将撷取观展过程中的吉光片羽,向你讲述这段被艺术催眠的经历。

军械库

公园大道军械库

纽约上东区的公园大道军械库,并不是一座真的“军械库”。从公园大道看过去,砖红色的外墙掩映在树丛之中,白色的门廊,沉重的木门——它就像一座纽约随处可见的、华丽而低调的古老建筑。

现在,让我们想象我们乘着一架升降机,从公园大道上升到半空中,逐渐看清建筑的全貌:直到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它庞大的体量,占据了从公园大道到莱克星顿大道之间的整个街区。建筑后部那巨大的、拱起的脊背,其下是韦德·汤普森排练厅——一个5,平米无阻断的空间,24米高的拱形穹顶,可容纳人交响乐团外加人的歌队,可上演整套瓦格纳的歌剧。它是美国19世纪末期“镀金时代”的见证者。

……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庞然大物。

军械库外景

将时间注入建筑

现在,让我们推开韦德·汤普森排练厅入口处那扇沉重的木门。抵达的时间是傍晚,大厅中光线昏暗。自然地,我们朝着发光的东西走过去:大厅中央陈列着两排共二十六个形状各异的灯箱装置,无数灯泡放射出闪亮的光芒。这个由灯箱组成的雕塑群叫“丹尼街”,名称来自于DC漫画中的虚拟人物。抹去了宣传语的灯箱悬浮在空中,好像漂浮在回忆里的旧时代百老汇大街;而相邻的LED屏又仿佛来自未来科技。这种时间的模糊感将贯穿始终。

突然,大厅里所有的灯都暗淡下来了,紧接着响起音乐声。“丹尼街”两侧的灯箱随着节奏逐个闪亮,声音则来自相应的灯箱上方,仿佛每个灯箱是一架造型奇特的乐器,整条“街道”就是一个庞大的乐队,而我们则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之中。

一曲终了,只有一盏灯箱还在尾声的颤音中闪烁,其余的街景再次暗淡下来。这时,街道尽头一扇屏幕徐徐降下,观众像潮水一样涌向前方,一部短片正要开始放映。

你感觉到这场展览的不同之处了吗?

丹尼街

菲利普·帕雷诺精确地操控着观众在每一件艺术品面前停留的时间。通过声音和光影的变幻,一件装置艺术品有了自己的“时长”。但又不同于简单的声光秀,展览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不同的空间、时间安排,以复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整体氛围的变化。艺术家本人将此比作“加美兰”(Gamlan,印尼传统音乐),一系列单独演奏的小乐器,不同的音色组合成一件复杂的大型乐器,共同奏出和谐悦耳的音乐。

“我想要尝试一下如何在那么大而空的空间内制造出多个时间实体,或者说变化的时间区域。我在想我怎么才能让人在这里呆上几个小时。……我在军械库所做的尝试与建筑本身并没有关系——我没有干预它的基础结构,而是将时间引入建筑,以此来探讨时间性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久性的或者固定的。”

年6月8日

幽灵还魂

整个空间都暗了下来。只有一面巨大的屏幕闪着亮光。在短片中,我们以行驶中的火车的视角,凝视着铁轨两侧的人群。不同肤色的人们站立着,神情肃穆地注视着这列缓慢行驶的火车。有人手中握着鲜花。

“哐当,哐当……”

列车行驶着。我们在用逝者的目光,注视着送葬的队列。时间是年6月8日,一列火车运载着罗伯特·肯尼迪的遗体,由纽约驶向华盛顿。三天前,遇刺身亡的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美国联邦参议员、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遭枪击身亡。菲利普·帕雷诺用一部7分钟的短片重演了摄影师保罗·福斯科拍摄的灵车两侧群众画面——一件六十年代历史的现代仿制品。

玛丽莲·梦露短片截图

在另一部短片中,我们进入了另一位六十年代的死者的视角——玛丽莲·梦露。影片设置在梦露曾短暂居住过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离军械库只有几个街区)。梦露的身影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但我们以梦露的视角,和她一起体验着酒店房间午后暖黄的阳光,小雨淅沥的夜晚,旁白是梦露式的沙哑嗓音,慵懒地细细数着房间中的陈设。一支钢笔的特写,刷刷地在纸上写着告白式的句子。

是什么时候开始感觉不对的呢?也许是说不清“梦露”第几次讲述橱柜、台灯的细节,而每一遍声音都一模一样;也许是好好的旧时光中,突然开始听到机械的噪音;也许是直到最后那个惊悚的镜头:流畅地书写着手写体的的钢笔,竟然在句子上描出了完全一致的笔迹——镜头后拉,原来是一台机器操纵着钢笔,模仿着梦露的笔迹。镜头还在向后拉,直到展现出所谓“旅馆房间”不过是影棚布景,工作人员走来走去,有人正向窗户上洒着水……

……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现代性幽魂。

致纽约:一封情书

纽约无处不在。

梦露的宾馆在纽约。肯尼迪的火车,始发地是纽约。另一部短片,讲的是纽约中国城的故事。现场还不时播放莱克星顿大道上的同步声音采样。

“这使得这个建筑变得透明起来。军械库有非常美丽的天窗,所以有时我们会在白天播放影片,看起来会非常不错,而且有种幽灵气质。所有这些元素将会把外部世界带进这个展览,它就像是反射纽约这个城市和它的居民的一面镜子。”

灯箱与自动钢琴

米哈伊尔·鲁迪与自动钢琴

就在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钢琴师米哈伊尔·鲁迪已经悄然落座。第一个音符响起来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又像潮水般涌向“丹尼街”上的那架钢琴。“丹尼街”上一共有三台钢琴,另外两台都是编好程序的自动钢琴,时不时会突然响起来,把凑在跟前聚精会神拍照的观众吓一跳。

我没办法用语言描述米哈伊尔·鲁迪的琴声,只能复述他的曲目。他弹了捷尔吉·利盖蒂,李斯特,库尔塔格,奥利维埃·梅西安,柴可夫斯基,瓦格纳,以及神秘主义者、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去世前写的三首钢琴曲。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选段。

《彼得鲁什卡》讲的是创造者赋予木偶生命的故事。木偶获得生命后,又在爱情的纠缠中死亡,亡魂返回,纠缠着创作者。菲利普·帕雷诺自己的彼得鲁什卡,是一个名叫Annl的动漫女孩;艺术家年从日本的一个漫画工作室买下了这个角色的版权,由此衍生出多个艺术计划。近期,艺术家们宣布,将Annl的使用权交给这个人物,这也意味着Annl将拥有自己的“生命”。

“我的名字是Annl。”Annl的动画形象,在LED屏幕上将自己的身世娓娓道来。忽然屏幕后走出了几个真人小女孩,以同样的语调继续动漫Annl的演讲——“一开始,我是二维的。后来,我是三维的,我想,我也可以是四维的。”小女孩直直地看着我们的眼睛:“可以问你个问题吗?你是愿意忙得要死,还是闲得要死?”观众中一阵沉默。小女孩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星座和忧郁症之间,有什么联系?”

我的名字是Annl

关系美学

关系美学:名词。一种艺术流派。将艺术家所创造的社会体验,视为艺术的一部分。菲利普·帕雷诺是其中的主要人物。

关键词:“互动性”“沉浸式”

展览还在继续,此刻,光明才是界定空间的钥匙,除此之外,排练厅中巨大的、黑暗的、空旷的空间,好似地球之外的太空。我们被黑暗包围,黑暗让我们更沉浸于光明的世界。

虽然是互动式的群体性经验,作为个体,却感到十分孤独。此刻的感受,正如小女孩Annl的艺术项目名称:《任何地方,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语出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不知是被“沉浸式艺术”感染,还是有感于Annl的孤独,几个观众走到“丹尼街”正中,直接躺倒在地上,手牵着手,看天。一开始还以为是展览的一部分,直到发现他们面带笑意,一点都不严肃。见此情景,其他观众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地板上躺倒了一大片……大家都牵着手,说笑着躺在地上。“丹尼街”上,音乐的旋律和灯光的明灭,一刻不息。

“关系美学,是……一种强调人类与他们的社会处境之间关系的艺术实践。最终,艺术家往往在特定物理空间中创造某一社会活动……”

我们,还有其他观众,是否已被菲利普·帕雷诺“催眠”到了另一个时空?

人群

DjaVu

最后一部影片叫《人群》。其实循环式的展览编排,无所谓“最后一个”,这只是我们今天将看的最后一个视频。

影片录制于去年冬天。三百名纽约观众被邀请到军械库,“接受催眠”,艺术家播放了自己的音乐和电影,而摄影机只对准正在观看作品的观众。相当于在展览开始前,他们已看过展览,而现在又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屏幕上,这些观众如醉如痴的表情,和我们身边的观众并无二致,令人一瞬间无法分清银幕内外……那些“催眠”着影片中观众的影像,极致美丽的雨水和火焰,此刻,也正在“催眠”观看电影的观众。

看台上,观看电影的观众的剪影,被摄影师拍下,又似一幅新的艺术作品。

艺术与现实互相映射,此时此刻的一切,恍惚间似曾相识。

……这是一个“DjaVu”(即视感)的时刻。

H{N)YPN(Y}OSIS展览海报

谢宁馨,年生,热衷文字与视觉艺术的电影人。现居纽约布鲁克林。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g/1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