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80509/6223398.html

陶门第二十三期读书会

——下篇

时间:年4月18日上午

地点:腾讯会议

参会成员:

亚美小组:郝赫博士李美玉王钰嫣陈楠张雪婷韩琛李嘉玉刘茹张志宇陈昌红王子宇陈美峰

陶门小组:白婧文黄立可罗彧李文露钟悦颖朱湘静周婷婷韩惠莹周静雯邓诗雨刘香玉郎琴郑松松

日本早稻田大学:伍翔南博士

指导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陶旭泉教授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伴随新学期一起到来的是又一次亚美-陶门联合读书会。时隔三月,美术教育专业的莘莘学子们又有了怎样的积累和思考,实践中又遇到了哪些期待与同伴交流的话题?虽在线上,尤闻书香,本次读书会在分享美术教育、哲学思考、艺术发展等读书心得的同时,亦不少平日在各自学校中学习生活的感悟交流。特此志之,以飨同好。

本次春季读书会由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指导的“亚美”研究生和四川师范大学陶旭泉教授指导的“陶门”研究生联合举行,采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大家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了读书感悟的分享。

书名:《艺术的故事》

作者:[英]E.H.贡布里希(sirE.H.Gombrich)

译者:范景中、杨成凯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郝赫

亚美级博士生

《艺术的故事》是学习美术相关专业的人再经典不过的参考用书,洋洋洒洒如是体量但仍是一个有待续写的故事。本次阅读努力站在美术教育者的角度来观看,脑中始终萦绕着尹先生在提及本书时给出的关键线索“从画知到画见”。总体来说,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在后印象派以前都是在断断续续地解决征服自然的艺术问题,进入到现代后,艺术家们开始自觉到这一现象并想办法协调描绘现实与清楚设计的矛盾。可以说,这本书用一条明晰的逻辑线索为我们串联起一个可理解的西方美术史,而这条“项链”上的珍珠正是我们美术教学的内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正如贡布里希自己的比喻,这些“珍珠”的内核是由一个个艺术问题形成的“任务沙粒”,艺术包裹在沙粒之外美丽得让人忘记了它原本的意图。而作为教育者,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美术,为之拨出沙粒同时又能让之感受珠光将是一个有趣的挑战。

韩琛

亚美级教育硕士

这是一本针对大众的艺术读本,从书名来看可能会认为是一本艺术史论,但我认为这本书更能转变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思维、学习解决艺术问题,并能够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正如作者所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没有确切的定义,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和理解的表达。

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学更加注重与生活现实情境的结合。比如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可以运用书中列举的艺术现象和问题进行教学。从欣赏者角度,我们可能会怀着对艺术的偏见去欣赏,在看到一幅画时产生共情,因某些经历而对这幅画产生喜爱之情,也有可能因不喜欢某件事或题材不美等站不住脚的理由而厌恶这幅画,而这种偏见可能成为我们了解艺术的绊脚石。或许在大众看来,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它被陈列在画框里显得遥不可及、高高在上,有时我们或许站在画面前只是匆忙看一眼标题、名字,就故作高深地摆出行家架子。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是会衡量画面的合适与否,几乎人人都在力求“合适”的事情,而艺术家在协调形状、颜色会更加挑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我们在鉴赏这幅画时应首先理解艺术家的绘画手法,然后去了解他的感情。

陈昌红

亚美级教育硕士

读了这本书《艺术的故事》后,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学艺术讨论最多的创新的问题。《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了呢?不是,它还会有死而复生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不断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的学生来读。《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的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韩惠莹

陶门级学术硕士

本书以二十八章讲述了从史前到20世纪80年代,概括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性美术发展过程,以讲故事的口吻阐述了艺术到底是什么。与其说它叙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让我们找到一些联系或者是蛛丝马迹。

这次阅读第一章——第十二章,从史前到文艺复兴前期,从技术、观念和社会三条线索出发,了解贡布里希看艺术的角度,给了我不少启发。在技术方面,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史没有什么“进步”可言,不能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中世纪更加逼真就否定中世纪的绘画,不能认为原始绘画技术拙劣就否定其意义,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技术只是作为其中一种因素,任何以进步的眼光来思考艺术史都要持相当的怀疑态度;在观念方面,贡布里希认为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矛盾在交替着,与其说是艺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问题,从古埃及的所知到希腊的所见,再到希腊化时期的所知所见糅杂,艺术一直在漫漫长河中试图找到平衡点;在社会方面,社会环境对艺术家有较大的影响,在中世纪时期,赞助人是教会,艺术家的绘画题材大多是取决于图解圣经故事;当然艺术家也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例如后印象派中,艺术家主观性被放大了,开始追求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艺术和很多观念相关,社会、技术、文明、观念等等。

从来没有真正的艺术,只有真正的艺术家。

刘香玉

陶门级学术硕士

此次读书会我分享的内容是《艺术的故事》第十三章——第二十章,这几章节主要讲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威尼斯画派的色彩变革与样板主义、巴洛克风格和荷兰小画派的相关画家画作。

15世纪时期,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的画家就被艺术的新观念所吸引,即艺术不仅可以用来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还可以用来反映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这也激起艺术家们纷纷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画法,艺术可以起到为生活增添美丽和愉悦的作用,艺术具有人文性,不仅仅是宣扬宗教故事的工具,这意味着与中世纪艺术进行决裂。在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的艺术家求助于数学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去研究透视法则,例如达·芬奇发现的“渐隐法”,通过将画面中的嘴唇、眼角处的轮廓变模糊,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生动。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也都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结构,热衷通过自己的画笔描绘艺术的人文性。

艺术史常常被描述为一系列不同风格更迭变换的故事,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威尼斯画派、巴洛克风格、荷兰小画派等,都是画家在不同时期探索出新的绘画手法、绘画风格。例如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以对光线和色彩的巧妙运用而闻名;样板主义画家通过效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而导致自身作品的变形与造作;17世纪的巴洛克画家在画面中表现出人物的激情与强烈的运动感;荷兰画派画家不仅忠实于刻画完美的画面细节,更是能够通过艺术去反映艺术家本人的内心,反映他当下的心境。

贡布里希在书中列举大量的画家及其画作,详细介绍每个时期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艺术史的百科全书。同时也阐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不同的画种的影响,为读者串联美术作品与风格的起承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邓诗雨

陶门级学术硕士

我分享的是《艺术的故事》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八章,在小组讨论中我们认为该书的每一章节从技术、观念、社会等方面对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或多或少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机的发明对绘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迫使艺术家们另寻出路,去表现照相机不能表现的领域。于是印象画派成了近代和现代艺术观念的转折点,他们描绘自然现象,表现视觉印象,传达内心情感。正当人们觉得印象派的画法似乎已经抵达了人类视觉顶峰的时候,敏感的塞尚尝试去恢复被破碎的笔触破坏掉的画面完整性,进而引发了后来的现代艺术风暴。无论是哪种艺术风格的诞生,贡布里希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该观点让我联想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年版年修订)》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美术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点之一,以及芬兰《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中提出“基于现象的学习”,教学应该围绕现实中的现象,通过不同学科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学习,再结合亚美小组和陶门小组成员通过见习生活分享的所见、所思,我觉得当下的美术教师需要对“问题情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落实的能力,拓宽知识广度,提升文化修养,这也是我未来学习生涯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书名:《教育人生:约翰·杜威传》

作者:[美]杰伊·马丁(JayMartin)

译者:杨光富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美峰

亚美级学术硕士

这本书极为详细地叙述了约翰杜威的一生,包括他的家庭经历、求学生涯,以及对他有重要影响的同时代思想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鲜活的杜威及其生活的时代。其中我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y/1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