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联在二战快打完的时候才对日本宣战
这个问题追根溯源还得从日俄战争说起。年,老牌陆权大国——沙俄帝国与新兴的岛国日本为争夺东北亚控制权展开了一场血腥厮杀。战争结果以沙俄惨败、日本惨胜而告终,沙俄势力彻底退出了东北亚,但是日本并没有完全控制这里。因为在这里的列强不仅仅只有日、俄两家,还有英、法、美、德等国,其中又以英美威胁最大。从这个意义上说,45年后的太平洋战争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埋下隐患,在以后的日子里,日本与美英等国又是冲突不断。 把势力范围延伸到东北亚、打通自由进出太平洋的出海口是沙俄帝国自17世纪末彼得大帝开始历代沙皇的既定国策。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沙俄帝国修建连接帝国东西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贯穿中国东北境内直达黄海边的中长铁路以及占领旅顺、大连军港而得以实现。一场战争下来,这些苦心经营数十年的战略要地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不能不说是俄罗斯民族的巨大耻辱。这个耻辱从沙俄时代一直延续到苏联,从未间断。所以,无论是从现实主义出发还是从民族情感出发,苏联人都有必要同日本清算这笔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重新划定了列强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就地缘因素而言,除了声明满洲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外,其他的实际和日俄战争后的情形没什么两样。日本不甘心于此,决定铤而走险挑战一把国际规则。年9月18日,日本驻满洲和朝鲜的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短短数十天内一举拿下了整个满洲。 九一八事变极大的破坏了东北亚的区域性平衡。美、英受国内金融危机影响和出于全球战略的考量,对日本这一行径只是口头谴责,未有任何实质性行动。苏联人却不一样,满洲与其远东大后方接壤,尤其是西伯利亚这一资源重地,难免不会被本身资源贫瘠的日本人所觊觎。但是苏联人惊而不乱,在本身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又未明确真正战争对手的情况下绝不能贸然开火。为了防患于未然,苏联开始向远东大量调兵,与日本搞局部的军备竞赛。同时主动修复在不久之前刚刚破裂的中苏关系,援助中国抗日。在苏联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的行动下,日本的主要力量一步步陷入中国战场,在中蒙苏边境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远远处于下风。后来的张鼓峰之战、诺门坎之战中,擅长白刃格斗、决死冲锋的日本关东军被步、炮、坦、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苏军打的满地找牙。在领教了苏军钢铁洪流的威力后,在中国战场骄狂不可一世的日本人从此彻底放弃了北进远东的念头。 苏联人也是见好就收,因为其国家战略重心在欧洲,只要日本人不再找事,苏联自然不会赶尽杀绝,一来没有这个必要,二来还希望利用日本牵制美国和英国在亚太的势力。但是对于日本的实力苏联并没有掉以轻心,长年在远东中蒙苏边境维持着一支百万人规模的战略军团,即便是在苏德战争最吃紧的时候,斯大林也没有过多的调集这里的军队加入苏德战场。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后,苏联、日本虽然在不同的阵营,而且苏联也有足够感情、意愿、义务、需求去痛击日本人,但是在现实主义面前还是保持了惊人的理性和冷静。暂时维持苏日“中立”关系不仅仅可以使苏联全力以赴打击德国,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日本迟滞美国对欧亚大陆的推进。前者出于现实主义考虑,后者则是铺垫未来。 等到纳粹德国行将就木之时,对于日本,苏联还是不慌不忙。此时美国在太平洋上虽然节节胜利,但是日本人的凶悍也令美国寄希望于苏联搭把手。苏联人却与日本继续暧昧,对所有人隐藏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情,目的是为了让日本对苏联调停美日战争产生错觉而继续死战不降,然后压迫美国在未来亚太利益分割问题上让步。 后来的雅尔塔会议,可以说是苏联和俄罗斯民族历史功业的一个辉煌顶峰,苏联几乎是在美国人答应了和代替他国答应了自己的全部条件后才答应出兵远东。 还是在苏军逐步东调远东的途中,美国试爆原子弹的消息传来,斯大林明白一旦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很容易促成日本迅速投降。于是,苏军东调的步伐加快。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投下第一颗原子弹。苏联政府不等远东苏军准备就绪,于8月8日对日宣战。第二天8月9日,美国第二颗原子弹投向日本,当天午夜,集结在中蒙苏边境苏蒙一侧的万苏军在2.6万门火炮掩护和多辆坦克、架作战飞机引导下越过国境线向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攻击! 此时的日本关东军人数虽有近百万,但是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的日本政府已经既无心也无力再把战争进行下去了。整天龟缩于设在苦寒之地工事里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军官兵其士气根本无法与横扫欧亚大陆、将胜利的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红军将士! 苏军出兵第二天,自知来日无多的日本法西斯政府做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决定,并于5天后也就是8月15日正式通告全国、全军。但是刚刚进入东北亚战场的苏军却没有停下狂飙突进的步伐,斯大林深知,这次战争结局与以往战争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军队推进到哪里,相应的社会制度就可以执行到哪里,换句话说就是势力范围可以扩张到哪里,而且较之以往更简单、更巩固。 历时半个月的远东战役基本上就是苏联版的“巴巴罗萨”行动,苏军从中蒙苏边境的乌苏里江一路冲刺到朝鲜半岛中部的临津江和中国的山海关,以至于很多部队在推进途中即使是遇到打白旗来投降的日军也不予理睬,生怕放慢了前进步伐,这也就留下了一大堆类似“三八线”那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dx/21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九下历史期中测试题一二考点
- 下一篇文章: 为游说特朗普,华为聘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