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m.39.net/news/ylzx/bjzkhbzy/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瓜分中国狂潮

(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更加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吞噬的目标,实际上当年初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声明。随后欧洲各国政府一个接一个拚命掠夺(所谓‘租借’)中国领土,在行动上开始瓜分中国。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大借外债,为了争做中国债主的帝国主义列强展开资本输出的剧烈竞争。它们趁清政府无力筹付对日战争赔款之机三次强迫清政府以高折扣、重利息向外国银行借三亿一千万两白银的外债,加上其它各项债款共五亿两白银。当时清政府每年的收入八千万两白银、支出九千余万两,根本无法从国家的财政收入中逐次偿还外债和利息,只得以关税、厘金、盐课作抵押,同时用增加苛捐杂税和发行内债等办法把财政赤字转嫁给中国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中小厂商、中小地主。在李鸿章赴日本谈判《马关条约》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根据以往清朝由他经手借外债的经验就让英国金融界作好充当中国债主的准备,他还得意地说:“中国对日赔款如交我筹借,恐怕除了海关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职权交到我手中”。果然在《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先通过赫德交涉向英国银行借款的事,俄、德、法听到这个消息以干涉日本还辽的功臣自居出来拦阻,俄国要清政府向俄国银行借款。实际上俄国那时并没有钱可以出借,就同法国联合充当债主。英国自然不愿放弃债主地位,被俄、法撇下的德国也不甘心失去这次机会,于是英德联合向清政府交涉借款。清政府谁也不敢得罪,只好答应向这几个国家都借款。

(二)俄国首先迫使清政府向自己和法国借款,接着英德也迫使清政府两次向自己借款,借款以海关税收和其他税收担保。这些借款数量之大、归还期限之长,是中国过去所没有过的,借款的回扣盘剥之重在国际债务史上是罕见的。借款还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如两次英德借款合同上都写有保证英国长期控制中国海关行政的权利。通过做中国的债主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在中国的政治势力。而清政府借债越多欠债时间越长,政治、经济上依赖、受制于列强的时间就越长,这样清政府每年的海关收入就全部落入帝国主义手中。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先是法国于年争得修筑由越南境内至广西的铁路权利,同年秋俄国与清政府签订合同章程,规定俄国可以修筑由其境内通过中国境内直达海参崴的中东铁路。俄国还从中攫取铁路沿线的行政权、采矿权和减免商税的特权,这就为俄国把中国东北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提供条件。各国还从攫取的铁路修筑权中获取高额利润,俄国要求修建和管理中国东北的铁路,英国要求长江流域不得割给他国和开放一些商港等。英德的借款合同上还规定6年内中国不得变更还款办法,不得提前还款,也就是说由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办法一直要持续6年。合同签订以后赫德极为满意,英国的金融界人士也向赫德祝贺,要他“坚持下去”。在此之前俄国为取得中东铁路的修筑权拨出一笔款项,专门用于贿赂清朝大臣,但又碍于各国耳目决定借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礼之机将清朝大臣请来谈判。清政府原定派湖北布政使为致贺专使赴俄,俄国以这个人“位望不高”表示“难以接待”,暗示非李鸿章不可。清政府惧怕俄国,只好改派李鸿章前往。俄国派专员至苏伊士运河迎候把李鸿章接到彼得堡,接待礼仪相当于政府首脑,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出面同李鸿章密谈。维特答应李鸿章如修路一事顺利将给他个人00万卢布,沙皇也亲自出面甜言蜜语高唱“中俄交情”。李鸿章受宠若惊,终于在莫斯科同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同意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

(三)《中俄密约》即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的不平等的条约,年6月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的不平等的条约,全约共六条。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根据《密约》第四条同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办理,至此俄国获得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各种方便,大大加强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四)《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是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关于修筑中东铁路的合同条款,简称《中东铁路合同》。根据《中俄密约》的有关规定年6月俄国政府派财政副大臣、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罗曼诺夫赴柏林与中国驻俄使臣许景澄谈判,于9月8日签订该合同。规定中国政府以库平银万两入股,与华俄道胜银行合伙开设中东铁路,生意盈亏均照股摊认。中国政府现定建筑铁路与俄国的赤塔及南乌苏里河的铁路两面相接,所有建造、经理一切事宜,派委华俄道胜银行承办。该合同正文共12条,主要内容有: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所有股票只准华俄商民购买;铁路轨距和俄国铁路一致;凡建造经理铁路防护所需之地,和铁路附近开采沙石等所需之地,原是官地者由中国政府无偿给与;民地者由公司按时价一次或按年付给;凡该公司之地段,一概不纳地税,由该公司一手经理;俄国有权经此铁路免费运送军队和军用物资;俄国货物经此铁路运入俄国者一概免税;运入中国者按原税的三分之二交纳;自开车之日算起八十年后路产全归中国;6年后中国有权给价收回,按计所有本银,并因此路所欠债项,并利息照数偿还。该合同的签订不仅使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市场,而且使其利用该铁路确立在中国东北的霸权。

(五)90年代初俄国开始修筑横贯欧亚两大洲即西起莫斯科、东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年铁路修到外贝加尔地区。俄国竭力想取道我国东北筑路,这对扩张俄国势力将大有好处。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中最初有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这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极为不利。于是沙俄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进行交涉,通过追加中国对日赔款,换取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在交涉中俄国扮演一个为中国“打抱不平”的“救星”角色,乃乘机向清政府索取“报酬”。为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财政大臣维特的关于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的建议很快得到沙皇的批准。年(光绪二十二年)4月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总理衙门正式提出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在莫斯科举行,沙俄别有用心地邀请清朝权臣李鸿章参加典礼,并待以国家元首之礼,此间尼古拉二世特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洛巴诺夫与李鸿章进行秘密谈判。谈判期间俄方利用清政府部分官僚急于同俄国结盟的心理把“借地接路”作为实现结盟的先决条件,为迫使李鸿章就范,俄方不断施加压力、威胁讹诈,以中断谈判相要挟,后来竟然将单方面拟定的《中俄密约》约稿交与李鸿章。

(六)同时沙俄还使用重金贿赂的卑劣伎俩,向李鸿章许诺如果“接路”顺利进行将付给李00万卢布酬金,李鸿章没有提出实质性的修改意见就把约稿转奏光绪帝请旨,并电催清政府准其画押。年6月日中俄双方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中俄密约》(正式名称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签字仪式。《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把中国东北区域在实际上变成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和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以及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末列强争夺路权的斗争更加剧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英国看到法俄在中国腹地得到修路权后立即向清政府提出“建议”,要求修筑几条铁路的权利。英国政府通知驻华公使说:“你在和舰队司令磋商之后,可以发出限定他们答复的日子的通牒”。清政府无可奈何,几乎全部接受。列强还争夺开采中国矿山的权利,最先取得开矿优先权的是法国,年法国迫使中国同意它在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开采矿山的优先权。接着英、德、俄等相继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取得采矿权,俄国甚至取得一些地方的金矿开采权,这样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也无从发展。

(七)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外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成本低,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这就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自年至年间被它们攫取的铁路修筑权竟达一万零二百公里之多,同时各国还通过在华开矿设厂及大量输出商品等渠道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此外帝国主义在华设立的银行也从为其对华商品输出服务,变为控制中国财政金融的经济侵略中心。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垄断中国市场,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使中国民族工商业受到压抑和摧残,广大农民、中小商人、运输业和手工业工人大批破产和失业。在政治、军事、经济侵略的同时帝国主义还利用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各国传教士即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在中国的通都大邑和僻野乡村到处传教。到年西方的天主教、耶稣教、东正教等已经在中国建立四十个教区、六十多个教会,有外籍传教士三千余人,中国教徒八十余万。在帝国主义各国的胁迫下清政府给予传教士以各种政治特权,他们所到之处拆庙毁寺、霸田抢房、敲诈勒索、包揽词讼、私设牢狱、无故殴毙贫民。他们还收买地主恶霸、地痞流氓入教,纵使这些人为非作歹,肆无忌惮地欺凌百姓。还有不少传教士实际上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间谍,无孔不入地刺探中国的各种情报,有的还直接参与策划侵华活动。据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供认他对中国内地消息的探知主要是由于天主教牧师的帮助,更为严重的是当时许多教堂都拥有武装,有的教堂内甚至藏有数门大炮和几百支枪。对于这些传教士时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洋教的斗争,并逐步汇集成大规模的反帝爱国义和团运动。

(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展开投资竞争的同时,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并强占租借地,直接进行殖民统治。首先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于年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德国远东舰队在中国沿海查勘,认为胶州湾最适宜建立海军基地而上报德皇,德国政府决意制造事端来伺机占领。为了得到俄国支持的德皇威廉二世在访问俄国时亲自试探沙皇尼古拉二世说:“德国军舰如在胶州湾停泊是否合适。”尼古拉没有否定的表示,德国由此更下决心占领胶州湾。年冬德国两个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唆使教民欺压农民,激起公愤被杀。威廉二世得知后欣喜地说:“终究给我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与事件,我决定立刻动手”。他马上令德国远东舰队向胶州湾驶去。继德国之后19世纪末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九)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中国。参议员贝弗利奇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美国政府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西方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取得菲律宾群岛,势力进入东亚,但中国已被列强瓜分,使美国政府感到在中国利益受到威胁。为了分享侵略权益在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发布照会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起初各国并表示不赞成,但英国同意后其他各国亦相继同意。“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侵华的步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反而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十)年美国再次照会各国提出保持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保护各国条约及公法上的权利、保障各国在华的商业平等的原则,7月海约翰宣布各国原则上同意这项决定,但各国仍在铁路权、采矿权、贷款、对外贸易口岸等问题上与中国谈判,但中国却暂免瓜分之祸。年11月11日至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华盛顿会议,其中九国公约再次确认此政策。《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年11月12日至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余日章、蒋梦麟为国民代表,朱佛定为秘书,共1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原计划还有广州政府外交次长伍朝枢为代表,但是孙中山不承认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枢未赴。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一是“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二是“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有九国代表参加,两个委员会分别进行讨论。该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限制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这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十一)年巴黎和会后美日两国因争夺在华利益,矛盾日益尖锐。年美国急欲改变日本在华的优势局面瓦解英日同盟来孤立日本,遂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名召开此次会议,提案是由中国北洋政府在美国的授意下提出的。会议期间中国方面曾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驻华军队和收回租界、租借地等,但均遭拒绝。为了调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中、比、荷、葡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在华盛顿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上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会议上中国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取消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和一切特权;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还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等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确立西方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四国在年12月1日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年7月1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英日同盟,消除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动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十二)英国虽然暂时在表面上维护与美日的关系,但随着英日矛盾的不断激化和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的相对下降,英国只能选择对日本的妥协政策。《四国条约》对日本有着双重影响,日本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但《四国条约》让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美国放弃欧洲权益,在巴黎和会上向着英国,目的是叫英国解除日英同盟。英首相劳合乔治自己在下议院说日英同盟英国受益颇多,一战中日本又没添乱,不继签没道理。声称美国对爱尔兰独立是否予以承认,当视英日关系而定。该公约规定签约的四国中任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任何问题上发生争执,则全体签字国应当举行共同会议协商解决,条约的附件规定签约国将互相尊重其他签约国在有关太平洋岛屿和委任统治地区上的权利,另一个附件则规定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疆域。由于四国公约措辞过于含糊,以至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该公约的主要意义是终止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五国海军条约》即《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于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年12月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西方强国和日本的海军发展,早在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向国会提出扩充海军的计划。日本从年开始“八八舰队计划”,即在八年中增加八艘主力舰和八艘巡洋舰,到年日本的海军军费已占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英国为加强其海军舰队的“两强标准”和维护海上霸权,议会亦通过决议增加战列舰、巡洋舰和潜水艇的制造。就连原来重视陆军而轻视海军的法国也制定庞大的扩充舰队的计划,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各国都视别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国正是在此情况下提出限制海军竞赛方案的。美国国务卿休斯在华盛顿会议的一开始便提出暂时停止建造新战列舰,确定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英国国力衰退被迫放弃“两强标准”,降为与美国一样标准。日本则提出在远东和太平洋的需要,坚持提高吨位。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后美国终于使法、日、意让步,签约规定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通常称为5:5::1.75:1.75。华盛顿条约是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由美、英、日、意、法五国共同签订,是世界上第一个裁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在战争期间战胜国各海军强国都设计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十四)华盛顿海军条约是年2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于年华盛顿会议期间,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条约的有效期到年12月1日为止。条约主要规定:签约各国需放弃各自的主力舰建造计划;保持各自现有的主力舰;本条约开始生效后未规定予以保留的签约各国的主力舰,无论是否建成均需按条约的规定予以废弃。美英两国的主力舰总吨位各不得超过52.5万吨,日本不得超过1.5万吨,法国、意大利各不得超过17.5万吨。缔约国的主力舰单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0吨(公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在役主力舰舰龄须满20年后各缔约国才可以在条约规定的吨位限制内建造替代舰。缔约国在条约规定外不得建造排水量超过1万吨的作战舰艇,不得装备口径超过8英寸的舰炮,另外条约还规定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各自领地上之海军军事基地和设防区域。华盛顿条约签订后从年到年的15年间史称“海军假日”时代。

(十五)德国政府早就注意到中国山东的胶州湾“作为港口而论,它在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优越性”,亟欲占领以便建筑海军基地。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德国出兵占据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次年月又强迫清政府与之订立《胶澳租界条约》。不仅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它的势力范围,使德国在山东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铁路修筑权以及采矿权。年12月15日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俄国一方面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派兵来华,以四五十艘舰船在中国海口游弋。年月27日沙俄佯称助清抗德而将军舰驶入旅顺,事后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把军港旅顺、商港大连湾租借给沙俄25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续约》,取得东清铁路南满线的修筑经营权。俄国强租旅大后的第二年竟擅改租借地为“关东省”,不仅霸占中国辽东半岛,而且把东北全境划为它的势力范围。年6月9日英国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取得新界99年租约。7月1日沙俄强租旅顺和大连后,借口抵制俄国再与清政府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及附近沿岸10英里内的地方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租借旅大期限相同为25年。亦要求清政府长江流域等不得让予他国,并请建多条至长江流域的铁路。

(十六)年5月7日(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七日)清廷驻德公使兼钦差大臣许景澄、驻俄公使杨儒在彼得堡与沙俄政府签订《旅大租地续约》,除划定《中俄旅大租借地条约》租借地界外清朝又被迫承认不将中东铁路支线所经过地区的铁路修筑权让与他国,在租借地四周为俄国划一“隙地”,中国要在“隙地”做事应取得俄国“应允”。年冬到年夏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它们纷纷在中国强租海湾,取得筑路、开矿等特权,划分所谓“势力范围”,企图直接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早就蓄意占领中国辽东半岛,德国强占胶州湾时沙俄以“帮助中国”为借口派遣舰队于年12月14日占领旅顺口。年初沙俄进一步提出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湾及修筑中东铁路支线的要求,遭到翁同和为首的帝党反对。沙俄以军事威胁清政府,又以贿赂收买李鸿章等,清朝终于在月27日指派李鸿章、张荫桓与俄国驻华代办巴布罗夫在北京签订《中俄旅大租借地条约》。5月7日《旅大租地续约》签订后沙俄的势力伸入辽东半岛,东北全境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条约的主要内容有: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水面租与俄国,为期25年。期满可“相商展限”,俄国在租借地内享有治理地方和调度水陆各军等全权,清政府无权驻军;2租地以北划出一段“隙地”(几乎包括了整个辽东半岛),未经俄方许可中国军队不得进入。中国同意俄国从中东铁路修一支线到旅顺、大连,此支路经过地方中国不将铁路利益给与别国人”。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后占领普兰店镇至貔子窝(今皮口)一线以南的陆地、水域及附近岛屿,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敕命东西青泥洼一带为“达里尼”(俄语“遥远”之意),9月28日筑港建城工程启动,划达里尼为“特别市”,直接归属沙俄财政部管辖。

(十七)年月法国要求清政府不得将云南、广东、广西等省让与他国,并承建法属越南至云南昆明的铁路。年4月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不久便划两广和云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年11月6日法国与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广州湾划为法国租界,租期99年。广州湾租界条约是法国强迫中国清政府于年11月16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在广州湾签订的租借广州湾的条约,参加签约的人员,中方是广州湾勘界大臣广西提督苏元春,法方是广州湾勘界全权大臣水师提督高礼睿,条约共7款。主要内容有:中国将广州湾租于法国,作为停船趸煤之所,租期为99年;详细载明租界的边界,租界之内全归法国一国管辖。在租界之内法国可以建炮台、驻扎兵丁,在各岛及沿岸中法国应建灯塔、设立标记、浮桩等以便行船;租界各地湾内水面(专指广州湾内水面)均归法国管辖,法国可以订立章程,征收灯、船税作为修建灯桩等设施之费;中国准许法国在广州湾的赤坎至安铺之间修建铁路,架设电线等事;如有纠纷则按照中法条款互订中越边境章程办理。通过该条约法国将广州湾租借地置于法属印度支那的管辖之下,完全脱离中国的行政体系。

(十八)甲午战争后因《马关条约》取得台湾、澎湖后,年亦要求福建不得让予他国。此时东三省、山东省、长江流域各省、福建省、广桂滇琼四,分别成为俄、德、英、日、法势力范围,中国面临领土被瓜分殆尽的局势。美国当时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扩张而无暇东顾,但它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年秋它提出一个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以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护其在华利益。门户开放政策虽使中国免于瓜分,但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独立性。瓜分中国狂潮使得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而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的朝政大权再次被守旧慈禧集团所控制,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不可能指望清政府抵御帝国主义的瓜分和侵略,只有民众起来进行殊死的斗争以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生存。中国长期受列强欺辱使地方产生强烈的仇外心理,成为义和团事件的导火线。而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慈禧太后借义和团排外,于年6月21日以光绪名义向十一国宣战,引起八国联军之役。

门户开放

(一)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门户开放是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欧洲列强及日本在中国抢占港口,争夺势力范围等掠夺活动对于美国的在华利益构成直接的威胁。一旦中国遭到瓜分后分别成为各国统治的殖民地,美国对华贸易必然受到排斥,更不用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它对中国的贸易增长很快,年出口额比年增长两倍。美国实业界更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看作一个“潜在的市场”,代表纺织业利益的《商报》年1月写道中国为美国商业提供的可能性简直是不可估量,它是潜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场。胶州事件发生后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忧心忡忡地报告国务院说,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将进而消灭我们的市场。同年2月《纽约时报》指出被危及的利益不仅是我们现今同中国各口岸的贸易,而且是所有这些贸易将来增长的权利,而这种增长将“成为对外贸易迅速扩张时期巨大利益的源泉。美国输入中国商品的三分之二是通过天津、烟台和牛庄三个港口进入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因此它对其他国家争夺中国东北特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fg/2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