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球大战略计划的制定与北非及意大利之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战争都更多地是由民主的同盟国通过空前的合作来加以指导的。丘吉尔对马尔巴勒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所遇困难的了解,他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处理协约国问题的经验以及罗斯福对重大决策的兴趣,均促使他们在华盛顿成立一个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全球战略,并有效地使全球战略与现有资源保持平衡。 全球战争的大战略计划的制定 在最后这项任务方面,该机构还得到其他主管生产与后勤的部门的支持。为了确保协调一致,为了使战略跟上形势的发展,为了保持直接接触,同盟国在战争期间连续召开了十一次高级会议。这些会议类似卡斯尔雷在拿破仑战争最后几年所召开的那些会议。这些会议都是继年初参谋长会谈与8月大西洋宪章会议之后召开的。它们是: (1)华盛顿会议(年12月)。会议决定首先打败德国,同时牵制日本,维护重要的交通线。 (2)伦敦会议(年4月)。为了促使苏联继续打下去,会议决定于年在西欧采取重大行动,即落空了的“围歼”作战计划。如有必要,在这之前先对法国发动牵制性的进攻,即“大锤”行动。会议还决定将太平洋的部队限制在扼守当地盟军阵地所需的水平上。 (3)华盛顿会议(年6月)与伦敦会议(同年7月)。为了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作战计划,会议决定放弃“大锤”计划,推迟“围歼”计划。 (4)卡萨布兰卡会议(年1月)。这是在“火炬”作战计划获得显著成效之后召开的。与会国首脑决定加强大西洋作战,向苏联提供更多的援助,年7月按“哈斯基”作战计划来占领西西里岛,并加速“围歼”作战计划的准备工作。他们所作的决定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对德国的战略轰炸范围,重点轰炸德国的舰艇制造厂、飞机制造厂、交通运输、炼油厂以及其他军事工业。 (5)华盛顿会议(年5月)。会议达成协议,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赢得大西洋之战的胜利,在年4月1日前继续扩大对德国经济目标的轰炸,以便破坏其国民的意志,在英国集结二十九个师以便年5月在欧洲大陆开始取得初步的立足点,彻底打败意大利以及摧毁普洛耶什蒂炼油厂;在远东,对中国的空中补给每月增至一万吨,发动一场攻势打通滇缅公路,在太平洋,把日军从其占领下的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以及新几内亚等前哨基地中驱逐出去。 (6)魁北克会议(年8月)。会议的结果是决定:9月入侵意大利(“雪崩”作战计划),迫其投降,使之成为向法国南部(“铁砧”作战计划)和北部(“霸王”计划即前述的“围歼”作战计划)实施协同进攻的跳板。在太平洋,夺取通往特鲁克群岛途中的吉尔伯特群岛与马绍尔群岛,在向新几内亚的进军的同时孤立拉包尔,建立东南亚司令部以期于年2月收复上缅甸,打开通往中国的道路。 (7)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年11月)。这是第一次有蒋介石和斯大林分别参加的两次会议。会议决定把“铁砧”与“霸王”这两个作战计划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同时计划攻入意大利的比萨。在西南太平洋,盟军应于年10月抵达菲律宾,同时从中太平洋发动大规模的攻势,1月占领马绍尔群岛,10月占领马里亚纳群岛;推迟缅甸之战,但年5月应在中国建立B-29轰炸机基地。 (8)魁北克会议(年9月)。会议批准了入侵德国和研究了将驻欧洲部队调往太平洋的问题,还批准了在马里亚纳群岛建立基地,打开通往中国的海路以及重占整个缅甸。 (9)马耳他会议(年2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艾森豪威尔提出的打败德国的计划。 (10)雅尔塔会议(年2月)。会议再次批准艾森豪威尔计划(其中包括从意大利战区实施增援),赋予苏联在东欧自由行动的全权,并要求占领太平洋的硫黄岛与冲绳岛。 (11)波茨坦(或柏林)会议(年7月)。在会议上,以英国的艾德礼和美国的杜鲁门为首的新的西方班子,同意英国为尽早地打败日本而增加参战兵力,要求苏联以进攻满洲作为配合,而且还决定投掷原子弹。这些会议的最初成效反映在北非战役中。盟军在这些战役中的总目标是肃清地中海南岸的德军,这样便可打开地中海的通道,进攻“轴心国柔软的下腹部”,特别是进攻轴心国内较弱的伙伴意大利。同盟国攻势开始后的一年中,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打败了意大利。但是,盟军未能占领罗马,德军便乘虚而入。因此,这次战役又无谓地拖延了十八个月。 北非之战与意大利之战 年6月,战略主动权仍在德国手中。希特勒的目标可能是要在进攻苏联之前消灭英国。更糟糕的是,他错误估计了中东的重要性,甚至不等先拿下北非就决定进攻斯大林。年夏季在北非的战役是双方的交通补给线与将帅才干的一次竞赛,盟军占了上风。其中两次战役致使轴心国军队于年初撤离了突尼斯。盟军的下一个目标是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 某些决定妨碍了有效地实现这个目标,其中罗斯福在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的建议就是一条,他要求意大利无条件投降,并决定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因此分散了同盟国的空军力量。尽管年末签订的华盛顿协定要求首先打败德国,但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仍然消耗了大批武器装备,尤其是登陆艇与航空母舰,因此无法在地中海充分发挥海上战略的作用。另外,一旦达到政治目的,意大利之战便在战略上降为一场牵制战,耗费了那些本来在别处更能发挥作用的部队,因为它们不可能迅速地在重要的工业区波河流域登陆。 1.后来的利比亚战役 年夏,奥金莱克陆军元帅与特德空军中将分别接替韦维尔与朗莫尔的职务。他们面对的问题与隆美尔的一样,即在对方发动进攻之前整编部队、更换装备。英国不但从托布鲁克的积极防御中,而且还从马耳他成功地袭扰轴心国穿越地中海的补给线中获得裨益。德国的反应是向地中海派遣了二十五艘潜艇。在地中海,它借助意大利的帮助,到年末将英国的海上力量削弱得只剩少量的巡洋舰与驱逐舰。 8月末,奥金莱克建立了第八集团军来对付由一些意大利师支援的非洲军团(由第十五与二十一两个装甲师以及第九十轻装师组成)。隆美尔在飞机,坦克和反坦克炮方面占有优势。双方都准备发动进攻。英国于年11月18日先发制人。在这场未分胜负的作战之后,隆美尔向西撤退以调整部署、补充装备,从此结束了第四次利比亚之战。由于德国坦克抢修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英国直至年10月才效仿德国),因此它的损失并不是致命的。隆美尔的补给线一缩短,其武器匮乏的窘境立即改观了。 年1月21日,他用闪击战发动第五次战役,从而使其返回加柴拉。他再次在的黎波里塔尼亚边境击败兵力过分分散的英军,至2月5日将英军逐退了三百五十英里。经过小歇之后,隆美尔便迫使英军于6月14日撤入埃及。六天后,他停止追击,进攻托布鲁克,并于27日夺取该城。第八集团军在地中海与卡塔拉盆地(坦克在这两个地方都无法通过)之间建立了一道三十九英里长的阿拉曼防线。隆美尔就在这一带丧失了主动权。 2.阿拉曼(年10月23日-11月2日) 苏联迫切要求同盟国解除德国对它的部分压力,同时罗斯福希望于年在某地发动进攻,这两点成了同盟国考虑问题的先决条件。因为就现有的人力物力而言,向欧洲这个堡垒本身发动进攻似乎太冒险,所以年7月24日最后决定向贝当控制的北非登陆,并将入侵法国的时间推迟到年。8月19日对迪埃普威力侦察的失败即使证实不了横渡海峡发动进攻的后果是令人担忧的话,然而却证实了进攻北非的决定是正确的。8月31日,隆美尔尽管已意识到进抵开罗的前景暗淡,但仍冒险向蒙哥马利发动一场进攻,结果失败了。 当时英国建立了一支由二十二万名装备精良的官兵组成的优势部队。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的准备之后,蒙哥马利先实施了为时两周的航空兵火力准备,接着在10月23日出动这支部队向隆美尔的十万零八千人发动了进攻。为了确保胜利,发起这次进攻的时间预定比入侵北非早十三天。事实上,入侵北非的时间拖了很久,以致这十二天的战斗或许毫无必要。这是英国在北非与欧洲单独赢得的最后一次胜利,也是老沙漠之狐隆美尔末日的开端。 蒙哥马利享有空中优势,而且最后还拥有各类现代化武器,其中包括占绝对优势的坦克。英军打算在德军停满了缺油坦克的防御阵地上打开两条通道,但赋予英军的地域太狭窄,进攻未能奏效。依然分别指挥的步兵或装甲兵都无法突破敌防御。到10月25日,仗打得成问题。直到11月1日这场进攻才开始按照一项新计划向前发展。2日,沙漠之战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坦克战打响了。接着,隆美尔撤退。他之所以撤退是因为盟军在阿尔及利亚的登陆。 德军与意军疯狂的反扑未能奏效。但是,蒙哥马利那套正统的,甚至是年式的指挥艺术都让隆美尔得以按照其自己规定的速度迅速撤退。关于这一点皇家空军曾受到责备,说它拒绝为陆军提供战术支援。尽管空军开始有足够的运输力量这样做,但它缺乏战术原则。经过一千二百英里的追击之后,英军于年2月13日终于在的黎波里以西突尼斯突出部底部的马雷特防线外的阵地上追上了隆美尔。 3.“火炬”作战计划——入侵北非 年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入侵欧洲,建立一个桥头堡。但是丘吉尔却使罗斯福相信唯一合适的桥头堡是在北非。在那里,可以夺取位于德国空军航程之外的三个大港。于是,罗斯福在年7月25日照此下达命令。此时的兵力依然有限。西部海军特混舰队将一支三万五千人的部队从美国直接运往卡萨布兰卡。中央特混舰队满载三万九千人从英国驶往奥兰。东部特混舰队也从英国出发进攻阿尔及尔。 当时认为,也许法国更欢迎一支由美国人率领的军队,于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陆军中将便被选拔为盟军总司令,空军上将阿瑟·特德爵士为副司令。海军的指挥大权则交给了海军上将安德鲁·布朗·坎宁安爵士。盟军的行动主要视法国的反应与气象条件而定。盟军希望法国表示同情。11月8日这个进攻发起日,就是预计大西洋将出现强拍岸浪的前一天。进攻以空降部队为先导,直接从英国飞往奥兰机场。希特勒没有足够兵力占领佛朗哥统治下的中立西班牙或进攻直布罗陀来对付盟军的行动。 于是,盟军在年11月8日实际上没有受到什么阻挡,就在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11月11日,维希法国副首领达尔朗海军上将出人意料地下令停止战斗。尽管这是盟军希图之事,但仍使它们吃惊非浅。德军迅速地占领了维希法国,于是在土伦锚泊的法国残存舰只自行凿沉(11月27日)。其他舰只则由于英国轰炸奥兰(年7月3日)、进攻达喀尔,以及美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活动而失去了作用。德军迅速地被空运到突尼斯。于是,艾森豪威尔下令前进,虽然运输尚未将车辆运送上岸。 4.突尼斯 11月15日-18日,美国的先头部队与迈杰兹到加夫萨这一线的敌人接触。恶劣的天气与德军的迅速增兵迫使双方在2月前处于僵局。在雨季结束,第八集团军转隶于艾森豪威尔之际,盟军便向驻守在突尼斯的两个轴心国集团军发动进攻。隆美尔像往常一样采用先发制人的战法,派遣装甲部队突入了卡塞林隘口上的美国守军阵地,但是却被击退了,因盟军有了增援,而且他的后方遭到了蒙哥马利的威胁(年2月14日-26日)。 3月6日,德军又转身对付第八集团军,但未取胜;英军则于3月20日-27日包围了马雷特防线的右翼,这一次得到了强大的近距离的空中支援。此后,隆美尔本人返回德国。南部的第八集团军与北部的美军第一集团军以数量上的优势兵力发动了一场总攻,可是所获甚微。尔后,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决定沿整个战线发动一场辅助性的进攻,与此同时使用一支装甲部队从迈杰兹直捣突尼斯。 5月6日,英军在三千码的正面上打开了一道突破口。翌日清晨,英军的坦克便进入突尼斯。士气低落的轴心国部队向天然要塞-邦角溃逃。但是亚历山大仍命令部队紧追不舍。到12日,敌军停止抵抗,二十五万多人投降。三年来盟军首次肃清了非洲的敌军。盟军在非洲的胜利是空海力量所提供的机动性与主动性的胜利。但是也带有重复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种靠密集队形与拚武器装备作战的不祥的标记。新一代的指挥官掌握着联合作战的战略指挥权。虽然他们掌握的制空权极有利于这场进攻,但是协作与集中却是成败的关键。 5.入侵西西里岛 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同盟国对入侵法国南部、希腊和意大利等许多行动方案辩论之后,决定对轴心国中最弱的伙伴意大利发动进攻,要求它无条件投降。它们除了为打通经地中海通往远东的补给线外,还希望将进攻苏联的德国部队吸引过来,鼓励土耳其参战,并夺取福贾附近的机场,以便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由于没有远程战斗机,因而对空中掩护的需求确实使盟军无法绕过西西里岛。 年7月10日发动的首次空降突击准备草率,未能按计划行事。但是,由乔治·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军第七集团军和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八集团军所组成的海上部队,没遭到多大的抵抗就登陆成功。许多意大利海岸守军弃阵而逃,而德军却被盟军向撒丁和希腊进行的佯攻所牵制。巴顿以一个军于7月22日迅速地从利卡塔与杰拉向西北直捣巴勒莫,另一个军则向正北挺进,于8月16日进抵墨西拿。与此同时,蒙哥马利从锡腊库扎以南的海滩北上,但在卡塔尼亚受阻。因此,德军得以将其人员与重型装备撤过墨西拿海峡。 6.入侵意大利 为了保持主动权,盟军于9月3日横渡海峡登上了意大利本土之后,便开始扫荡性的进攻,同时在塔兰托实施牵制性的登陆作战(9月9日)。在此以前,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盟军与他的继任人巴多格利奥元帅谈判无条件投降问题。9月2日终于谈妥,意大利舰队便驶往马耳他(9月8日)。德军又派了十三个师增凯塞林陆军元帅。也许是由于意大利的要地在波河流域,盟军也许在那里进行两栖登陆作战,这样就可对驻意大利的所有德军实施战略包围。遗憾的是,盟军既没有航空母舰或远程战斗机来提供战斗机掩护,也没有进行这类作战所需的登陆艇。 (1)冬季战役 在这样的情况下,盟军便于9月9日在萨莱诺湾向意大利发动大规模入侵。由马克·克拉克将军指挥的第五集团军在重型装甲部队还未抵达之前,主要靠战术空军的支援实施登陆,并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交战。到16日,第五集团军与第八集团军取得了联系,尔后挥戈北上,夺取了福贾机场,10月1日又夺取了进行补给所需的那不勒斯港。在此期间,德军于9月20日撤离撒丁岛,10月4日撤离科西嘉岛。凯塞林首先退守沃尔图诺河,尔后又退守桑格罗河,最后坚守加里利亚诺河(即古斯塔夫防线)。 艾森豪威尔、特德、布莱德雷、蒙哥马利决定在安齐奥登陆,以期对凯塞林的这个天然城堡进行战略包围。但是,12月他们却奉召前往英国,参加制订欧洲进攻发起日的行动计划。亨利·威尔逊爵士接替艾森豪威尔的职务,利斯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艾拉·埃克负责指挥盟军空军。年1月18日,盟军竭力对加里利亚诺河防线发动辅助性的正面进攻,这一着吸引了凯塞林的注意力。四天之后,英美的第六军在安齐奥登陆,完全出敌不意。但是它由于人力物力不足而丧失了主动权,不久就被压制住了很象年英军在加利波利的处境。德军封锁了滩头,扼守着自己的古斯塔夫防线。 接着,在冰雪泥泞的卡西诺城与修道院盟军进行了一连串可怕的战斗(1月29日-3月23日)。猛烈的轰炸与炮击仅仅使道路遭到破坏,坦克无法通过遭到破坏的道路(这不禁使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兵停滞不前。战术空军最后转而进行遮断轰炸。这使德军的补给工作受到了限制,大部分补给活动不得不在夜间进行。 (2)罗马之战 5月11日,盟军避开卡西诺,向加里利亚诺河防线发动大规模进攻,罗马之战便宣告开始。凯塞林的右翼防线一被突破,他就决定撤退。6月4日,盟军达到了夺取罗马的政治目的。两天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这时,凯塞林向北撤至哥特防线。这也是一条两翼靠海的坚固的天然防线,保卫着至关重要的波河流域。盟军从亚历山大那里抽调了十个师到法国南部进行辅助性的登陆。(8月15日)。 (3)哥特防线 丧失了从翼侧攻击凯塞林的海上主动权的盟军,便于8月26日-9月29日在人力物力尚未充分集中的情况下就向哥特防线发动了一连串残酷的正面进攻。年12月-年2月,为了援助希腊与南斯拉夫以及增援艾森豪威尔,盟军又从亚历山大那里抽调了兵力。这样,他的力量更弱,在意大利的作战便陷入了僵局。 结语 在这次进攻中,通过波洛尼亚的美军第五集团军以及当时由麦克里里指挥的第八集团军先后实施了突破。这两个集团军前出至波河流域,至此德军的抵抗被打破。5月2日,德军无条件投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hb/20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为什么要挑战全世界发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