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雕像被推倒,中国历史老师这下难办了
美国人民推倒华盛顿雕像,中国初三高三历史老师难办了…… 一、 据报道,当地时间6月18日深夜,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示威民众推倒了该市东北部德裔美国人协会草坪上的首任总统华盛顿雕像,还在雕像基座上涂鸦,表示华盛顿是“实行种族灭绝的殖民者”。 “实行种族灭绝的殖民者”,这个定性太准确了!华盛顿的确不仅是残酷奴役黑人的大奴隶主,而且还一直坚持对黄种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甚至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出台了限制北美当地白人殖民者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发展的法案,对他们的种族灭绝行为多多少少采取了一点儿限制。只不过这些中国媒体以前很少报道罢了。 不过,受这一事件影响最大的中国人恐怕还是初三高三的历史老师,因为现在历史课本当中对于华盛顿的仍然是完全肯定的。 二、 就拿本届初三学生使用的部编九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来说,对华盛顿的介绍是“一位种植园主的儿子”,“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 美国独立战争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中考的重点考点之一。以前倒是没有什么,可是出了这个事以后,不少应考的学生恐怕就会对教材上的说法产生疑问: “华盛顿到底仅仅是一个种植园主的儿子还是本身就是奴役黑人的奴隶主?” “美国人民真的爱戴华盛顿吗?那难道那些被他奴役的黑人和被他屠杀的印第安人也爱戴他,还是只有有钱有势的白人才算‘人民’,黑人和黄种人不属于人民?” 这样一来,初三历史老师可就难办了:到底是实话实说,承认“华盛顿只是当时上层白人资产阶级的首领,不仅黑人和黄种人恨透了他,当时的穷苦白人也没有几个喜欢他的”呢,还是继续坚持教科书上的观点呢? 如果是实话实说,万一今年中考的命题人仍然坚持教科书上的观点,学生恐怕就不能得分了;而要是继续坚持教科书上的观点,那万一今年中考的命题人结合时事,要求学生重新评价华盛顿怎么办? 三、 不过,比起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三历史老师来说,初中历史老师遇到这点麻烦还算是小儿科。因为高中历史选修4是专门讲重要历史人物的,对于华盛顿的称赞比初中离谱的多。 就拿今年高考使用最多的人教版选修4来说吧,华盛顿那一课一开头就从“大种植园主家庭的优良家风”讲起,大讲所谓其父母“在待人接物、做人美德方面对小乔治严格要求”,让其“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 问题是,为什么这么重视“待人接物、做人美德”的父母却没有让华盛顿不要屠杀印第安人,并把家里的奴隶释放了呢?如果说奴隶主们也是“用自己的技能挣钱”,那么难道那些奴隶都是被任劳任怨的奴隶主们养活的吗? 至于对华盛顿从政以后的吹捧更加不得了,不仅是度无死角的赞美,甚至到了自相矛盾的地步。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教材中一方面大力歌颂华盛顿同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另一方面又歌颂华盛顿开展西进运动。对印第安人发动战争和种族灭绝,总之,华盛顿做什么都是对的: 在这一课的结尾,课本对于华盛顿的死则用足了充满感情色彩的描绘,宣称“美国人民为自己爱戴的英雄举行了葬礼。一连数月,全国都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于是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穷苦白人又一次被开除了“人民”行列: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对历史人物不能要求过高。但是教材可并不是对所有人物都是如此全盘肯定的。像同样是这一本教材,对于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就非但没有丝毫谈华盛顿时的煽情,反而在最后的总结当中颇多微词: 因此,美国人民推倒华盛顿雕像,并表示华盛顿是“实行种族灭绝的殖民者”,一下子就给今年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出了个大难题:还应不应该按教科书上这么度零死角赞美华盛顿呢? 四、 但是,朋友们也别着急骂“敌在某某部”。其实近两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只是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解决罢了。要是美国民众推倒华盛顿雕像这件事出在前两年,初三和高三的历史老师恐怕更难办。 像上一届初三所使用的历史课本,不仅对于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全盘肯定,对于实行奴隶制的美国年宪法也是全盘肯定的,这一届使用的最新修订版本当中才提到了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至于以前高三使用的历史课本,不仅有上述煽情的言辞,而且还有“华盛顿砍樱桃”等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胡编乱造的故事(见下图),现在这些已经被删除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年秋天开始,北京等六省市新高一的教材又有了一次很大的调整。据说新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边吹捧华盛顿,一边抨击毛主席了,而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毛主席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再过几年初三高三学生就已经可以坦然面对“美国人民推倒华盛顿雕像,并称其是实行种族灭绝的殖民者”,中国的初三高三老师也不用像今年这么为难了。 五、 因此,这一届初三高三的历史老师很难办,说到底还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美国霸权的衰落出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不用说别的,几年甚至几个月以前,谁敢想象美国人民就真的把华盛顿雕像推倒了呢?恐怕就是一直批评华盛顿的爱国网友也没有几个想到吧?可是,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的在现实当中发生了。 用一句“公知体”来说,就是“都怪美国民众走的太快了,忘了停下脚步等一等某些还没转过弯儿来的中国人”: 唉, 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快。 虽然课本年年都在改, 却总是跟不上历史车轮溅起的尘埃。 怎么办? 看来只有高唱英特纳雄耐尔迎接未来…… 请认真阅读下文,可能改变你一生: 数字能量风水学 ? 手机号码为什么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呢? ①手机号码是当今人必备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到它! 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手机频率非常高,已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③手机里面是大量的信息能量聚合,而信息是通过数字来表达出来,数字是信息的一个载体! ④手机号码的组合,是我们不同运气的体现和承载体! ⑤数字是有能量的,不同的数字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能量磁场,来影响到我们的运势! 有什么样的数字就会有什么样的信息 有什么样的信息就会有什么样的能量 有什么样的能量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天呈象在地呈形,芸芸众生命中皆有定数 数中藏气,气有吉凶,吉凶生万物祸福 从手机号可以准确推断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的信息 1、财运:有没有钱,能不能赚到钱; 2、能力:工作有没有能力,魄力,领导力,赚钱的潜力等; 3、健康信息:身体是否存在问题,有什么疾病、肠胃病、精神状态差、肝肾问题、妇科病、心脏病、癌症等等; 4、婚姻运:能否有桃花,是否有感情、是否能结婚 是否是偏桃花、烂桃花,与他人暧昧、否有小三? 6、性格特征:快速从手机号了解他的性格是些,内象还是外象,说的多还是做的多 8、贵人运:有贵人帮助,还是小人捣乱,事业如何发展。 扫一扫添加陈老师 其五、“蜡祭”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蜡祭”之“蜡”读音为zhà。蜡祭,是我国古代一年一度的年终大祭万物仪式。《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和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释说:“所祭有八神也。”这八神就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猫虎、坊、水庸、昆虫,都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这就是说,蜡祭乃是祭祀农神,含有酬谢农神的恩惠并祈愿来年丰收之意。据说,蜡祭用的祭品是粮食。陆德明在解释蜡祭时说:“(蜡祭之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蜡。”换一句话说,蜡祭这种祭祀仪式至少起源于夏朝,到秦汉时代则改名为“腊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腊八。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由多种粮食及干水果熬制而成,这是古代蜡祭祭俗仅存的影子。 司马贞、袁了氏将蜡祭与尝百草而始创医药并列,显示转述者已经将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开创农业和医药之功整合在一起,神农氏、炎帝的传说已经成熟和定型。 三、“荼”与“茶”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荼”是什么?这是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时应该一问的问题。要弄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阅读下列两段资料: 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写道:“‘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斋荼’,《汉书》书‘荼陵’之类,陆(德明)、颜(师古)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荼’为芽秀,为苦菜,终无有命为‘荼’者矣。” 顾炎武在《唐韵正》(卷四)中说:“荼,宅家切,古音涂。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后始有今字。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上述子告诉我们:“荼”和“茶”是古今字,或者说“荼”是“茶”的本字,从中唐陆羽、卢仝、赵赞以后,两者的音、形、义才正式分开,“荼”专指一种学名叫游冬的苦菜,茶则专指饮茶之茶、油茶之茶。 事情应该还没有完,因为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苦菜和茶都是药物。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神农本草经》里关于苦菜和茶的主治、功效记载: 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本的记载如下: 《本草·菜部》(上品):“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案说文云:荼,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兼其止,生益州,唐本注驳之非矣,选与荈,音相近。 《茶经·七之事》引《神农本草经》得记载如下: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凌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亁。《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搽。途遐反。”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前者为现存流传较广的版本,从其原文和注解文字来看,著述者事实上是把“荼”、“茶”并列在一起来记载的。后者不知源自哪一种版本,它将“荼”、“茶”分开来记载,但是,注解文字却又将两者视为一物的暗示。但是,无论哪一种版本的记载都没有明言茶有解毒的功能,倒是在记载苦菜——荼——时,说它“主五脏邪气”,有类似解毒的功能。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文字公案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是什么?是苦菜吗?是茶吗?有论者认为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如果“荼”指的就是茶的话,所谓的“得荼而解之”可能只有一种解释:在食物极端匮乏的远古时期,茶叶最初是作为食物来使用的。人们在又累又饿的时候,捋一把茶叶,一番生吞猛嚼之后,不但不饿了,而且还感觉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茶叶果腹提神的作用为人解除了饥饿困乏——“得荼而解之”,指的似乎应该是这个意义,而并非分解、消除毒素,拯救中毒病人这个药用功效。 四、郑樵的转述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来讨论神农尝百草传说的真实性是一件意义不大的事情,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医药的发现和创建是无数先民共同探索的结果,而非一人一时之功。作为传说时代的人物,神农氏或炎帝只是这个“先民”群体中的一部分(也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将中医药的首创之功归属于神农氏或者炎帝,这只是加入了神话的传说,并非信史。 郑樵的转述是最有意思的。他是一位严肃认真的历史学家,他主张采纳信史以为史。为此,他反对两种记述历史的写法:用阴阳五行和灾祥之说来解释自然现象及其相关史实,用任意褒贬的方式书写历史及历史人物,认为这样的历史是“妖史”、“妄史”,是“欺天之学”、“欺人之学”。但是,他的信史观并不彻底,出于宣扬名教和教化的目的,他并没有完全按写信史的要求和方式来写《通志》,在这本书里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内容。细读他关于神农尝百草传说的转述我们就能发现和体会到这个特点:“民有疾病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热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这是信史,他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发明乃是无数先民出于治病疗疾的现实要求,经过不断地尝试、积累、总结、提高而形成的。“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又作方书以救时疾。”这是对传说的如实的转述: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说,虽然知道它并不可信可靠,但涉及到了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的功绩,所以还是记下来。虽然如实记下这个传说,但终究并不是自己认可的“信史”,所以,特地来个“或云”——神农氏尝百草而始创医药的说法不是我的一家之言,乃是别人如是说的,我只是怎么说就怎么记,如此而已。这个“或云”颇有点作声明而自辩的意味。 五、对神农尝百草传说的两点猜测 其一、“七十二”这个数字的出现,暗示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最初的叙述人在表述思路、论述方式上取法阴阳五行理及术数理论的自觉,由此或许可以揭示这个传说产生或形成的时间线索。 对于中国人来说,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及其寓意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闻一多先生曾经专门做过考证,认为这个数字是一年总日期的五等分之一,是据五行思想演化而来的一种术语,因此,它的流行年份即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份。这种说法大概来源于《淮南子·天文训》,或者说《淮南子·天文训》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整的表述了这种意见。有心者不妨到《淮南子》中去浏览原文。 我们不妨假设这就是“七十二”的来历。它至少揭示下列事实:古人在创造这个数字时,首先借助了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即发现了回归年的时间及黄道的度数。然后,将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与五行理论整合在一起,解释物候现象,即以五行的循环相生解释一年四季及其相关的物候现象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最后,把这种解释及其思路衍射到其它领域和理论范畴,主要是术数理论。当这种解释及其思路衍射到神话领域,或者文学领域时,便产生了诸如神农尝百草之类的作品。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解释七十二的来历时已做过解释(当然,限于我的水平,这样的解释未必恰当),这里不再重复。实际上这就是用五行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是五行理论的利用问题。 由此,我们不妨再推测一下:先有天文方面的成就和五行理论,再有两者的整合,再有五行理论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乃是五行理论发展的结果。 在解释叙述者言神农氏尝百草而日遇七十二毒时,我倾向于认为这个七十二是取法七十二候回环现象的结果,因为叙述者的目的不单在宣扬中毒的字数之多,更在于暗示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主人公每一天每一时都有中毒事件的发生,这才见其始创医药的艰辛。惟其如此,始创医药才“厥功甚伟”。由此,我认为这个传说中的“七十二”还应该是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产生发展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还推测一下:“七十二”这个数字的产生是五行理论和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产生发展的结果,将其运用于叙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则有三者同时而生的一致性,虽然后者应该略晚于前两者。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五行理论、七十二候回环推理论的产生、发展在时间上有吻合之处。五行之说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五行理论形成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时期。据考证,《尚书·洪范》成文于西周时期。七十二候循环推最早记录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据考证,这也是西周时期的作品。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战国时期,可能就是神农尝百草传说最早的定型时期。 其二、“七十二”、“七十”、“十二”三个数字与“蜡祭”、“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的出现,显示出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我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及相关理论体系的探索、积累、形成、发展,在时间上同步发展,在相关知识和学科领域之间互相借鉴、融合,表现为转述者往往会在这个传说的雏形或初始版本的基础上,适时结合一定时期的天文、历法、物候知识,对这个传说进行再加工。在这样的加工之中隐约可见传说产生的地域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农尝百草的转述材料是在这个传说的初始记载基础上的再加工,目的在于将其引入神话领域而使人物、事件披上浓厚的神话色彩,从而为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寻找一定的合理解释。我们认为,转述者借用上述理论和知识来转述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这既是一种自觉行为,又是出于对传说再加工的实际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转述者的这种自觉行为又为我们考察神农尝百草这个传说的产生地域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南方地区开发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影响相对较小,而我国北方地区则与此相反,因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主流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考察阴阳五行理论、术数理论、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以周天说、七十二候回环推为代表的天文、历法、物候理论和知识,还有蜡祭等礼仪礼俗,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最先发源于文化相对先进的北方地区的。这里面以七十二候循环推尤为突出:它所列举的物候现象最初只与北方地区的黄河流域完全相应而与南方地区的物候现象不符,所以,后代有人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以使之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十二候循环推,其内容各不相同,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什么要借用“七十二”这个数字?这说明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这个传说最初的发源地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而不是南方地区,因此,叙述者要用北方地区现时的科学知识和话语方式来叙述这个传说。 有人一定会以传说中的“荼”来质疑这种推测:唐代以前的古籍中,“荼”一指苦菜,二指茶,两者都是南方植物。从物证方面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所反映的史实为什么不可能发生在南方地区呢?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诘问。但是,如果结合我国的野生茶及产茶区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这样的诘问有可能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不妨假设这个“荼”就是茶。据田野考古证实,我国的野生茶树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此外还有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现在,我国四大主要产茶区的江北茶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北部,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这是我国的北部茶区。这就是说,我国野生茶及江北茶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并不否认我的上述推测,不仅如此,黄河中游这个区域还与传说中的神农氏的活动区域在地域上相吻合。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证”。 顺便说一句:有人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依据,断言炎帝神农氏为中华茶祖、中华茶祖在湖南。我个人觉得这是以混淆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为前提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忽视了传说产生的时间、地域线索。 全程干货,震撼分享!!!两天一夜,现场就能学会! 学习名称 《七星绝学》 学习投资 学习费用元/?人 贵宾席位?费用1元/人 如何报名 请联系陈老师,或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y/14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徐继畬的华盛顿论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