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是莫斯科新圣女修道院里的一块墓地,始建于16世纪,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大贵族的安息地。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亚公主在这里被囚,并葬身于此,所以这里也叫“俄罗斯的公主坟”。19世纪,新圣女公墓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归宿地。该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两万六千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和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一起被称欧洲三大公墓)。到了20世纪0年代,原来安葬在教堂里的一些文化名人也被迁移到了这里。这里开始声名鹊起。

其实在苏联时期,逝者的最大荣耀是埋葬在红场上克里姆林宫墙边,国家级领导人在列宁墓后有一排胸像,都是例如前苏联国家领导人和高尔基、加加林等等这样的名人,以及在克里姆林宫墙上的那些铭牌。如果能记录上您的名字,这种荣耀在苏联可谓是无上的光荣,相当于清代的人死后进入太庙一样,可谓是光宗耀祖的极致了。但能上克里姆林宫墙的毕竟是金字塔尖儿上的寥寥几位而已,仅次于上墙的光荣,就是埋在新圣女公墓了。因此也被誉为俄罗斯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是新圣女公墓的大门。 

▲苏联卫国战争莫斯科保卫战中的三位英雄:多瓦托尔少将、飞行员塔拉里欣中尉、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潘菲洛夫少将,他们的墓碑并列在园中(注意居中的是中尉飞行员),格外引人注目。

▲瓦西里.费奥多罗维奇.奥尔洛夫(-),攻克柏林战役牺牲的近卫军坦克旅长、苏联英雄,上校,获奖章金星红旗勋章(),美国荣誉军团勋章()等。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馬可夫(-),飞行员。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曾获列宁奖和斯大林奖。

▲不知道是哪位苏联空军英雄

▲挂满勋章的苏军指挥员

▲海军上将,在公墓导览图的个人名中没有查到。

▲叶戈罗夫,飞行员、宇航员、苏联英雄(7号墓区72)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墓地(~)(1号墓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在上个世纪几乎人人都会背诵,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面容平静而又坚强。

墓碑下面还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布琼尼军帽和马刀,以及大家熟悉的俄文签名:“保尔·柯察金”。

▲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曾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人。而小说中的原型卓娅、舒拉,以及这本小说的作者,两位小英雄的母亲,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都安葬在这里。据说卓娅塑像现在的表情和姿势,就是年仅18岁的她被德军绞死后的真实情景。18岁的卓娅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入德国法西斯虎口,德军不仅强暴了她,而且在她牺牲后,还残忍地割去了她一只乳房。当卓娅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后,斯大林给当时的城防司令朱可夫大将下达了一道命令,将杀死卓娅的德军步兵团的番号,立即通报给所有的红军部队,命令说在未来的作战中,只要俘虏了这个团的官兵,一律格杀勿论,不许接受他们的投降。

但是在导览图的个墓地上却没有标明卓娅、舒拉的位置。不过还是很好找。

▲在卓娅墓地的对面,就是她弟弟舒拉的墓。卓娅死后,她的弟弟舒拉也进入坦克学校学习,毕业后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了战斗,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在战争胜利前夕,他也不幸在东普鲁士牺牲。如今这个英雄的家庭,被埋葬到了新圣女公墓。他们的遗体和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元帅将军们埋葬在一起。舒拉墓背后锗红色的墓碑就是卓娅和舒拉的妈妈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母亲守护着儿子,凝望着女儿。

▲卓娅和舒拉的妈妈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娜佳?莎塔林娜(-),一个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式的少年英雄。

小娜佳的父母被德军杀害,和她哥哥相依为命,年7月15日在树林里挖野菜时,遭遇德军令其带路,娜佳假意答应,将德军带入沼泽地后惨遭杀害。事后,娜佳的哥哥找到娜佳的遗体并安葬在当地,二战后转葬到新圣女公墓。

墓碑前的相片墓牌是她哥哥的墓地,娜佳的哥哥年出生,年病重期间要求死后葬在妹妹墓旁照顾妹妹,他给普京写信,乞求允许他葬于新圣女公墓,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生前没有保护好妹妹,请让他陪在妹妹身旁……在妹妹去世60多年后,80多岁的哥哥来了,妹妹从此不再寂寞。政府批准了他的要求,哥哥辞世后安息在妹妹墓前一米处,与妹妹永远相伴。

▲在新圣女公墓里只埋着三个中国人,他们是王明(中文导览图上标明:中国国务人员。7号墓区编号)和他的妻子及女儿。王明(年—年月27日),原名陈绍禹,字露清,安徽金寨县双石乡(时属安徽省六安市)码头村人。王明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聪慧,破蒙早,国学功底深,曾留学苏联,被称为斯大林的学生,担任过共产国际执委。后被派往中国,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明以治病为由两度赴苏并滞苏不归,中苏关系破裂后,他用化名“马马维奇”、“波波维奇”撰文歪曲历史,攻击中国共产党。年月27日在莫斯科去世。其俄文(连中文拼音字母都没有)的墓志铭写着:“王明同志,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的著名活动家。”凡是中国旅游团都会来看一下。

▲王明的夫人孟庆树(年--年9月5日)和女儿王芳妮的墓则在王明墓的路对面,王明得意时,两人比翼齐飞,夫唱妇随。王明失势时,两人患难与共,相依为命。尤其是历经波折之后,王明疾病缠身,长期卧床不起,孟庆树不辞辛劳,悉心护理,几次把王明从死神身边拉了回来。在跌宕起伏的风云中,他们风雨同舟,白头偕老共同生活了44年之久,后二人去世一同安葬在莫斯科,实现了长久的相随相伴。

孟庆树出生在安徽寿县田家集孟家老圩子,这是一个小村的名字,不过现在已经改名了,这村现在叫做寿县瓦埠镇上奠行政村孟东村民小组,孟庆树父亲名叫孟募州,是开药店的,家境富裕,是当地鼎鼎大名的中医世家、名门望族,家里有许多土地和庄园,孟庆树在莫斯科学习期间与王明相识(当时年纪已经2岁的王明,对她一见钟情,加上又是同乡关系,王明深得米夫和共产国际的信任,在学校赫赫有名,被同学们尊称为“无冕之王”,前途不可限量,孟庆树也对他充满敬意和羡慕),孟庆树曾经担任中共六大、七大代表和妇女运动领导人。

王明、孟庆树夫妇生育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叫王芳妮,乳名叫玉华,年1月18日生于莫斯科(王明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她生在苏联,长在苏联,不会中文,从没有回过祖国,她的俄文名字叫季米特洛娃·法尼娅·格奥尔其夫娜(给当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做了养女。因为季米特洛夫的捷克妻子所生惟一的儿子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膝下无子,就把王芳妮当亲生女儿一样抚养),王芳妮后来成为一名女飞行员,5年逝世,时年5岁,死后与母亲合葬。

王明的两个儿子相差6岁,都生于延安,大儿子王丹芝,乳名叫明明,二儿子王丹丁,乳名亮亮,孟庆树对这两个孩子非常溺爱,一直把他们留在家里身边,没让上过小学。年随父母去苏联后,一直呆在苏联,并且都加入了苏联国籍,现为俄罗斯籍。大儿子王丹芝在苏联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工作,后来成为了一名军人,娶了一名苏联姑娘。二儿子王丹丁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上学,大学毕业后,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曾回国一次,去了哈尔滨、北京等地,一生未婚。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科夫斯基(~)(1号墓区编号),苏联诗人。不满十五岁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并被选入了莫斯科市委。他三次被埔,出狱后脱离党的地下工作,而从事文艺。代表作品《夜》、《给你们尝尝》、《穿裤子的云》、《吃你的菠萝蜜》、《关于这个》、《塔玛拉与恶魔》、《致叶赛宁》、《未完成的诗》《向左进行曲》、《一亿五千万》、《列宁》、《好》、《苏联护照》等都广为流传。他常常拿着自己的诗作在人群中朗诵,声如洪钟,很多时候他的手中的诗歌如同冒烟的手榴弹而震动人们。他以斗牛士挑逗野牛的姿态故意激怒上流社会,叶赛宁的自杀是文学现象的烦闷造成,而在叶赛宁的自杀后的第四年,马雅可夫斯基也开枪自杀了。诗人用心灵用嘴唇用骨架……笔永远停住了,诗仍然驰向未来。

长诗《好》;是他为了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创作的,用史诗的形式描写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战斗历程,长诗采用“阶梯式”的形式来创作。马雅科夫斯基是一个一生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革命作家,斯大林对他的评语是:"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但他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又遭遇了挫折,以及诗人特有的情绪化性格,在年7岁时开枪自杀了,身后留下1卷诗文。

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最美好情感的诗人,在上世纪20年代,相继写下三首“中国题材”的诗作,即《不许干涉中国》(4)、《莫斯科的中国》(6)和《你来读一读,踏上巴黎和中国》(7)。在诗文中提到中国和中国人的地方,更是多达数十处,这在俄罗斯文学大家中比较少见。反过来,中国人民对马雅可夫斯基的热情之高亦非常罕见,他的诗作几乎全被译成汉语,且发行量巨大。

马雅科夫斯基生前激进,曾对低音歌王“夏里亚宾”进行过批判,夏里亚宾也曾发誓死后不回俄罗斯。不巧两人死后却同葬于一座公墓内,不知两人换了个世界,在天堂上又如何的相处。

莫斯科地铁其中名气最响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马雅可夫斯基”站是为了纪念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一)的墓碑。(1号墓区27)

法捷耶夫0年代起一直是苏联文学界的领导人物,先后出任作协书记、作协总书记兼主席,名著有:《毁灭》、《青年近卫军》,两次获得“列宁勋章”。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文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后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获年度斯大林奖金。

但遗憾的是斯大林并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只是看了根据小说拍成的电影后十分恼火,认为把青年英雄们的伟大战斗写成是自发性的,没有突出党的领导。法捷耶夫只好接受批评,花了年时间对小说进行了很大的修改。但斯大林死后,西蒙诺夫等作家认为当年对小说的批评,是斯大林对文艺的粗暴干涉,于是法捷耶夫再次修改小说,删掉了对斯大林歌功颂德的所有内容。就这样,可怜的《青年近卫军》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争议物。

由于法捷耶夫身居高层,经历过苏联文艺界大清洗等各种矛盾漩涡,可是对斯大林又极度迷信,承受着各种重压,在年5月1日那天终于熬不住了,选择了饮弹弃世。他在遗书中写道:“斯大林还多少有点知识,而这些人根本不学无术。作为作家,我的生命已失去任何意义。在生活中我遇到的是卑鄙、谎言、欺骗与诽谤,因此我犹如从邪恶中渴望得到解脱那样乐于结束人生。……请把我埋葬在我母亲的墓旁。”但遗憾的是,这封遗书的存在,被赫鲁晓夫矢口否认,埋到母亲身边的遗愿也没能实现。

▲神秘的契卡墓地,契卡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

▲这里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墓地(2号墓区25),作家病逝时只有44岁(-)。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6)、《凡卡》(6),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库页岛考察后,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第六病室》(2),就是猛烈抨击沙皇专制暴政的作品,该小说使列宁阅读后都受到很大震动。他的短篇小说是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他的作品中著名的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万尼亚舅舅》等,主人公大多都是各行各业的"小人物",被他嘲笑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变色龙》和《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契诃夫是莫斯科大学毕业的,原来的职业是医生。由于他在问诊时经常要与病人及家属接触和交谈,所以养成了细致观察的习惯。他的小说中人物刻画特别细腻,这与他当医生的职业习惯是分不开的。同时,他还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契科夫最为著名的作品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契科夫死后,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尖顶帐篷式的小屋里。

契科夫的戏剧成就也很高,在北欧当属易卜生,在东欧则推契科夫,晚年力作有四幕话剧《樱桃园》。

▲俄国散文之父果戈理(~)的墓(2号墓区58),就在契诃夫隔壁。俄罗斯文坛上的两位巨擘在这里意外地成为了邻居。(契诃夫的墓地在果戈里墓地的对面不过米)

果戈理虽然只活到4岁就去世了,但他写下了《死魂灵》和《钦差大臣》等文学作品,这使他成为俄罗斯伟大的语言艺术家。果戈里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果戈理在世时曾再三恳求后人不要为他竖立任何墓碑,让他和大地融合在一起,但后人并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他对俄罗斯来说太有价值了。所以,人们隆重安葬了他,并给他修了一个墓碑。但不幸的是他的一个"粉丝"一一著名戏剧家巴赫鲁申居然悄悄将果戈理的头骨从墓穴里"偷"了出来,藏在家中并视为珍宝。当事情败露后他被迫交出了果戈理的头骨,但头骨运送途中,运送人连同果戈里的头骨一起神秘失踪了。如今,埋在这里的尸体依旧没有属于他自己的头颅,但这并不影响后人络绎不绝的敬仰。

▲这是小托尔斯泰(2号墓区),也就是阿列克塞·托尔斯泰的墓地(~)。俄罗斯有两位名叫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家,两人相差55岁。一般为了区别他们,常常把阿列克赛托尔斯泰称为“小托尔斯泰”;而列夫托尔斯泰(-),即写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那位,称为“老托尔斯泰”(遵照列夫托尔斯泰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虽然他们都很伟大,但老的托尔斯泰的的生平故事和作品声誉远远高于小的,一直被世界文学史称为“文学巨匠”。

▲这块硕大浮雕是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墓碑。他头像两侧陪伴着他的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第一部《两姊妹》里的人物一一这部小说从构思到完成历时20年。

童话故事《狼和小羊》:"小羊乖乖,把门开开,妈妈回家,带来鲜奶……"深深刻在多少人的脑海里。

他出身贵族,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苏联两个历史时期的俄罗斯作家。他还出版过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传》、《跛老爷》,中篇小说集《伏尔加河左岸》等,也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语言大师。

▲谢·米哈尔科夫(-9),公墓第5区,是一位传奇般的俄罗斯文化名人。他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记者和歌词作家于一身,曾担任过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作家协会主席。

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两位著名电影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和安德烈·康察洛夫斯基的父亲;他是苏联和俄罗斯国歌两个歌词的作者;他活到96岁高龄,临终一直意志清醒。他的留在世上最后一句话是:“唉,我活够本了,永别了!”他去世后,莫斯科和全俄牧首基里尔在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给他做了亡灵弥撒。

年,毛泽东主席访苏期间,米哈尔科夫在克里姆林宫见过毛泽东,那次见面是由斯大林引见的。斯大林亲自招手把他叫到毛泽东跟前,向毛泽东介绍了这位儿童文学家和苏联国歌歌词的作者。

▲俄罗斯诗人、战歌《喀秋莎》、情歌《红莓花儿开》词作者一“米·伊萨科夫斯基”(0-)的墓碑。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漂起了柔曼的青纱。

喀秋莎站在俊俏的岸上,

歌声好比明媚的春光……”

这是苏联歌曲《喀秋莎》中的几句歌词,《喀秋莎》也曾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更是一首流传世界的歌曲。这支浪漫的情歌不仅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还一度成了解放罗马的意大利游击队员的队歌。他的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维埃诗人“米·伊萨科夫斯基”。他曾被誉为“斯摩棱斯克夜莺”,获得四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两次斯大林奖金,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等许多桂冠。他创作的歌曲除了《喀秋莎》、《孤独的手风琴》、《敌人烧毁了故乡的农舍》、《候鸟飞翔》、《命令下达》、《灯光》、《在巴尔干的星空下》、《送别》和《有谁知道他》等外,还有一首中国人非常喜欢的《红莓花开》,也是风靡全球的名歌。

▲这位坐姿优雅的男士名叫费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4号墓区)是前苏联最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其歌声相当浑厚低沉,被人称为“低音炮夏里亚宾”。~年间,曾经来到中国哈尔滨、上海、北京、天津举行独唱音乐会。当时20岁的青年李德伦,从此迷上了音乐,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指挥大师,夏里亚宾成了李德伦的启蒙老师,李德伦说;“亲耳聆听过夏里亚宾的歌声,是他一生的光荣”。据说,夏里亚宾一天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声乐教育,好嗓音是天生的,他的歌声曾让世界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我们熟悉的《伏尔加船夫曲》就是他的原唱,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歌曲。当时,他因为受到国内激进分子的打击,被迫远离自己的祖国,远离自己的家乡,奔赴法国巴黎。他生前曾经撂下一句狠话:“我死以后,一根骨头也不会葬回俄罗斯”。但是,他死后没多久,他的妻子就带着他的尸骨回国了。新圣女公墓的这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是参照了俄罗斯天才画家列宾为夏里亚宾画的一幅画中的姿势。

▲肖斯塔科维奇(6一5),被誉为俄罗斯的贝多芬。(2号墓区)。年二次世界大战正酣。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一帧照片,照片上是著名的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身穿消防服、头戴消防帽的一个侧面肖像。从此,肖斯塔科维奇以一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即《第七交响曲》闻名全球。

在德军围困列宁格勒多天中,炮弹每天轰炸,伤病、饥饿使这个城市死亡了46万人。在非常艰难的状态下创作了这首注定是不朽的音乐诗篇,他说:“我要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依然活着,我们必将胜利!”希特勒曾疯狂扬言:要在年8月9日攻下列宁格勒,并要在市中心举行阅兵式。可就在这一天,苏军万炮齐发压住德军炮火,夺得短暂的平静。在列宁格勒音乐厅里,残缺的乐队補上业余乐手,首演了《列宁格勒交响曲》,高音喇叭现场直播,人们拥上街头,聆听这不巧的诗篇。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被誉为《英雄交响曲》。

战争将要结束时,肖斯塔科维奇再次创作了《第八交响曲》,年4月2日在美国初演,当时有14家美国电台、99家拉丁美洲电台及加拿大、夏威夷、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人们把他的《第八交响曲》与伏契克的不朽之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并称为姊妹篇。

他的墓碑非常朴素,只有一段乐谱。

▲音乐家一伊利亚?萨茨和女儿娜塔利亚?萨茨的合葬墓(2号墓区,果戈里墓地附近)。伊·萨茨(5-2),作曲家,指挥兼大提琴家。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为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蓝鸟》剧作谱写的音乐。萨茨7岁英年早逝,在把萨茨的遗体运到墓地时,奏起了哀乐。这时几匹拉着灵柩的马被音乐惊得竖起了前蹄,由于动作剧烈把灵车也带了起来,萨茨的棺材也竖立起来,这个场面十分吓人,萨茨的妻子立即吓得昏了过去。当时有人说,“音乐家死了也是音乐家,他仿佛还能指挥着与自己的乐队告别……”。

雕像上的鸟标志着他曾经为《蓝鸟》谱写了音乐。

▲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尼库林(1-)(5号墓区)坐在一个石阶上,面前鲜花环绕,眼睛看着卧在他面前的他忠实的爱犬,他的雕像上,手中的烟头是红色的,意为大师並未远去,只是休息一下而已。墓碑中雕塑的爱犬,是尼库林晚年伴侣,尼库林去世后,忠实的爱犬不吃不喝,也在同一天亡故,这是心灵交融的结果,比人与人的情感更为真挚、动人。

尼库林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戏剧和电影演员、著名的丑角和喜剧表演艺术家、电视主持人和诗人,被称作俄罗斯的卓别林。二战期间,尼库林一直在苏联红军部队里服役,已具有表演滑稽节目的才能,曾参加过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8年他首次出演电影“弾吉他的女孩”,整个60和70年代他出演了十余部电影,他诙谐、夸张和滑稽的表演得到了普遍的好评。最出名的是由列奥尼德?盖代导演的十来部滑稽短片,例如“钻石胳膊”,这些滑稽短片使尤里成了全苏联家隃户晓的滑稽演员。

尼库林的表演诙谐、逗趣,总能唤起观众的激情,或激起人们咬牙切齿地痛恨社会上的恶行,或让观众捧腹大笑官僚的愚蠢。更重要的是看了他的节目后,自然而然地会思考生话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已不单纯是个滑稽演员和丑角,而可称得上是一位讽刺作家、教育家、思想家了。尤其他在《曾经的大树》中的精彩表演,实践了他要让人笑的打滚的承诺,绝对称得上是炉火纯青、技艺精湛。晚年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获得俄罗斯国家奖金。 

如今俄罗斯大马戏团以他的名字命名。年他去世当天叶利钦总统亲自在电视台公布这一噩耗,并为他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国葬。

▲苏联喜剧演员雅龙(-4),(6号墓区)

▲著名芭蕾舞演员加琳娜·谢尔盖耶夫娜·乌兰诺娃(-)的墓碑(5号墓区21)是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雕塑定格了她在《天鹅湖》中的唯美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她的舞蹈动作自然流畅,表演典雅而富有音乐感,她在《天鹅湖》、《泪泉》、《罗密欧与茱丽叶》等著名芭蕾舞剧中所创造的女主角,始终是芭蕾舞剧表演艺术的典范,被誉为芭蕾舞的象征和灵魂。她的一生获得无数荣誉。阿?托尔斯泰称颂她为《非凡的女神》,她之所以威望极高,还在于她不仅有天才的表演,而且极为朴实和谦虚,没有大演员的架子,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非常纯朴和率直。难怪俄罗斯著名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评价她说:“她强大无比,她是艺术的灵魂。她本身就是诗,就是音乐。”

▲右面的半身胸像是塔季杨娜·萨莫伊洛娃(-)的墓碑。苏联影星,曾饰演“安娜.卡列尼娜”,以美貌和意志坚强的表演而闻名。主演的电影《起重机在飛翔》(7年),在第十一届戛纳电影节获得“最谦逊和迷人的女演员”。

▲俄罗斯著名女歌唱家一柳德米拉?泽金娜。她身后的白色十字架是苏联苏联国歌歌词的作者。

 柳德米拉?泽金娜,俄罗斯著名歌唱家、苏联人民艺术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有伏尔加女王之称。代表作《伏尔加河长流水》在中国流传广泛,被称为是“俄罗斯的象征”,包括披头士乐队和尼赫鲁、英迪拉?甘地夫人、夏尔?戴高乐等世界政要都盛赞过她的艺术成就。

9年6月10日,俄总统夫人在克里姆林宫剧院为她举办了80岁寿宴。梅德维杰夫总统授予她“为国家作出贡献”一级勋章。她收到无数的生日祝贺,其中有来自国家高层领导人到普通的乡村居民,但她谦虚地说:“我从未考虑过获得荣誉,现在也不考虑,因为只有傻瓜才想要荣誉。应当要工作,同好人相交并向他们学习。”遗憾的是,这是柳德米拉·泽金娜在一生最后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话。

只隔了20天,9年7月1日,柳德米拉·泽金娜因心肌梗塞而去世,享年80岁。一个充满凯旋于世界,又仿佛是引人入胜的小说结束了,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对泽金娜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他在唁电中说,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她(泽金娜)是俄罗斯的化身,而对于全世界来说,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

▲俄罗斯芭蕾舞演员伊戈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莫伊谢耶夫(男)(6-7),(5号墓区).这个造型很特别,下面的世界地图表示了莫伊谢耶夫舞蹈团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演出赢得过赞誉。伊戈尔·莫伊谢耶夫享誉世界,有“民间舞蹈之王”称号。莫伊谢耶夫把民间舞蹈与经典芭蕾完美融合,使民间舞蹈成为舞蹈学一个重要分支。他的舞蹈大胆加入希腊瑟塔基舞、美国方块舞和摇滚舞等多种元素,博得全世界观众喝彩。他还被认为是在舞蹈中融入杂技元素的开创者。4年,他率团访问过中国,在学习和借鉴中国舞蹈的基础上,演出了《红绸舞》《腰鼓舞》和《三岔口》,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是苏联艺术收藏家、莫斯科富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创始人一特列季亚科夫兄弟:帕维尔·米·特列季亚科夫(—8年)和谢尔盖·米·特列季亚科夫(—2年)墓地(公墓目录上注明是社会活动家,1号墓区)。特列季亚科夫家族经营过亚麻布和纱线,开办过几家纺织企业。家族中,最有名的是哥哥帕维尔,担任过新科斯特罗马亚麻纺织公司经理、莫斯科商业银行理事会理事、莫斯科关心穷人理事会及艺术协会理事。此外,他还出资开办了聋哑儿童学校,赞助过一些潦倒的画家以及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校。弟弟谢尔盖则喜欢收藏西欧彩色画,7年至1年还曾出任过莫斯科市市长。

特列季亚科夫是新圣女公墓唯一的一个商人墓碑,他们兄弟大量收购名画,建立了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收藏馆“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并把十万余幅藏品贡献给了莫斯科市政府。俄罗斯人敬仰他们,他们的墓前四季都郁郁葱葱。

新圣女公墓拒绝一切富豪,但特列季亚科夫兄弟以自已的行动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名人,这和中国的收藏大家张伯驹,有异曲同工之意。

特列季亚科夫美术博物馆体量之大、收藏之丰、地位之重,堪比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中国的重要性,是莫斯科必游景点,以后我将专题介绍。

▲苏联解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苏联英雄污名化,苏联英雄不再是苏联新一代青年的偶像,苏联爱国主义遭遇重创,苏联就这样被他的人民抛弃了。现在俄罗斯就吸取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极其重视俄罗斯的精神培养,高度尊重英雄,崇尚英雄。

▲“一个人的历史意义是由其对祖国的贡献来衡量的,而优秀的本质是由是否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来衡量的。”一百多年前,俄罗斯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这样写道。一百多年后,俄罗斯在历史中重新找回了爱国主义对民族、国家的意义。

▲在这样的环境下,俄罗斯也没有那些小鲜肉,对于他们而言,小鲜肉不是文化的包容,而是可能会导致俄罗斯根基崩塌的诱因。对于俄罗斯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战斗意志,中国应该学习。

▲这是年5月27日上午11点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伏尔加格勒)的中学生在为烈士墓站岗。

▲这是我们在新圣女公墓参观行走的实际路线轨迹。个小时的参观还是遗漏了很多名人墓地。

走在这个墓地里,面对着一具具灵柩,任何人内心都不会产生不适和恐惧,很多俄罗斯人独自一人在公墓里散步,或者拿着一本书,在鲜花从中,静静地坐在墓穴边上阅读,仿佛在静静地陪伴着死者。在俄罗斯,墓地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场所,是生者和死者可以经常聚会的花园,死亡只是一次演出的谢幕,是一次告别,人间和天国之间是沟通交流的。很多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前苏联情结,在上个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苏联的一切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那时候每个人都会唱几首苏联歌曲,说几句苏联电影的台词。今天许多中国人来到俄罗斯,还是会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很多中国游客来到新圣女公墓,只是为了亲眼看看当年曾经感动过无数中国人的那些苏联英雄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ly/1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