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2华盛顿
华盛顿共识在实践中的失败有其深刻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根源。 首先,华盛顿共识没有或较少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心理学质疑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行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决策的偏见和局限,指出市场决策需要有从试验和错误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只存在“有限理性选择”。 行为金融学发现金融市场波动受大众心理影响,经济决策不是个人独立的理性行为。演化生物学与演化心理学否定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人是贪得无厌的个体动物,证明任何生物的具体需求都有上下界。人本质上是社会动物,个人利益只有在符合群体利益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博弈论研究了多均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竞争过程中促进合作行为。 其次,华盛顿共识忽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制度)对此的作用。信息经济学否认市场竞争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有效性,指出政府规制和监管的重要性。 非线性经济学发现规模效应导致路径依赖,先占市场而统治市场的技术标准不一定是最优的,垄断企业的称霸可能是逆向选择而非选优汰劣的结果,所以需要反垄断法打破恶性竞争企业家行为和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发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其动力不是来自保护产权,而是来自保护创新,亦即提高破产程序的效率,限制私有产权对新技术引入的障碍。 实验经济学发现市场行为取决于游戏规则,不会无条件地收敛到最佳状态,法律和规则设计应当有谨慎的实验过程。因此,政府在制定竞争规划和技术标准上有重大作用。 第三,华盛顿共识混淆了理论与实际,也没有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区别。理论是简化的,而实际则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存在于工业革命前小规模的市场经济。 现代的混合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和非政府非赢利的社会经济,才能实现效率、稳定和公平的持续发展。市场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取决于市场、政府、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的研究表明,经济更类似生命系统而非力学系统。持续的经济波动和新陈代谢是熊彼特“创造性毁灭”机制的核心。 最后,华盛顿共识把世界经济看做是完全均一和透明的,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任何生命系统的开放都是适度的。要维持非均衡的存在,企业、国家和细胞的合理边界都是选优汰劣的半透膜,既能吐故纳新,又能阻挡敌对势力入侵。这就否定了无条件自由化理论。 以上4点归结起来即新自由主义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缺陷。 第一,还原论。将人的行为还原、归结为经济利益,忽略个体及个体间的心理相关与合作;将复杂的现代经济还原为只存在简单关系的原初状态,以机械决定论来认识和处理有机的关系。这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和作为认识的底线、模型和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一旦将模型等同于现实,失败也就难以避免。 第二,没有考虑到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于前者,对内,把市场理解为均匀的内部无差别的一,没有独立的个体和个体间的差异;对外,把市场等同于社会和国家,排除社会和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和干预。对于后者,没有考虑到拉美、俄罗斯和东亚(即使是发达的日本、韩国)不等于内生型国家从零开始的市场经济,割断历史,认为各国(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总之,认为对象是同一的、不变的,将抽象的认识阶段等同于全部,以及认识等同于实践。 华盛顿共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特征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近代科学革命。差不多在年前,古希腊人就意识到,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这个存在可以被认识,以及可以经由理性来认识。这一“存在”是杂多背后的一致者,变化背后的不变者。 古希腊人的信念在近代科学兴起后得到充实、完善和成为现实。近代科学应用归纳、抽象、分析和还原方法,剔除主体、个性、语境和偶然性,得到客观、普遍、一致和必然性。西方世界的成功,特别是科学的成功,强化和放大了华盛顿共识的信念,也扩大了与其它社会和国家的鸿沟,扩大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未完待续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shengduna.com/hsdfg/15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朗道设计分享华盛顿互惠银行西雅图美术
- 下一篇文章: 从ldquo华盛顿共识rdquo